首页 >人物 >

专访成都大运会火炬设计者许燎源 “蓉火”,让我想到“太阳神鸟”

许燎源,1963年出生于四川南充,1987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系。现任成都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馆长、吉利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成都大运会火炬设计者。


【资料图】

在许燎源近40年的艺术生涯中,钻研过的领域颇多:陶艺、雕塑、水墨画、油画、白酒包装、建筑设计、家具设计……现在,他的创作履历中又增加了一项——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简称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的设计者。

成都大运会开幕前夕,“蓉火”的传递进入了最后旅程。7月26日,火炬传递到成都大学,许燎源担任当天第八十五棒火炬手。握着自己亲手设计的“蓉火”,他觉得特别有意义:“这是我个人的荣耀,也见证了城市的荣光。”

这份荣誉凝结着许燎源所有的艺术积淀。在这个火热的盛夏,他用热烈的色彩、简洁的造型、鲜明的文化符号告诉世界:这里是“中国·四川·成都”。

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设计成稿。

“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许燎源在成都生活的时间几乎和他的艺术生涯一样长。对于这座城市,他有着深厚的感情。2020年7月15日接到大运会火炬设计任务后,许燎源马上开始思考应该用什么文化元素代表成都。

“很多人说,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在这里生活,日子过得闲适舒缓,也充满了情趣,人们喜欢喝茶、打牌、逛夜市、吃火锅、开露天音乐会……这里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大熊猫、三星堆、古蜀国、都江堰、川剧变脸……成都实在有太多的文化元素了。”许燎源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火炬作为体育精神的象征,在突出运动主题的同时,必然要彰显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从这个角度考虑,许燎源首先想到的是一件国宝级文物——“太阳神鸟”。

“太阳神鸟”是中国商周时期制作的一件黄金饰品,2001年出土于成都市西郊的金沙遗址。这件金饰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圆形薄片,直径12.5厘米,厚度只有0.02厘米,中心图案是一个镂空的、散发着光芒的太阳,周围还装饰着一圈镂空飞鸟,金光灿灿,十分精美。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品——太阳神鸟金饰。

金沙遗址在地下沉睡了3000年之久,被发掘时举世瞩目,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其图案也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太阳神鸟图案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表达了古蜀人对星空的想象,对生命和运动的讴歌,是最能代表成都的文化符号之一,同时也彰显着四川的地域精神和中国的民族精神。”许燎源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阳常常与火联系到一起,“日”的意象被视为最具代表性的火元素,象征着光明、神圣、权威。因此,在许燎源设计的火炬第一稿中,太阳神鸟图案构成了火焰出口,熊熊火苗从镂空的太阳中蹿出,实现了形与意的高度统一。

火炬顶部太阳神鸟图案寓意在淬火中勇敢追求光明。

“设计稿后来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修改,有几十次之多,但太阳神鸟构成出火口这个创意,一直沿用到了最后。”许燎源说。

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修改相对较大。最明显的就是火炬上的文化元素数量增多了,使“蓉火”的内涵更加丰富。这是一个反复斟酌、不断取舍的过程,用许燎源的话讲,“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大熊猫是第一个被增添上去的形象。“蓉火”的正面有一只造型简洁又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双手环抱着火炬,展现了成都人乐观包容的文化态度。而且大熊猫的姿态从侧面看酷似三星堆青铜立人像造型,这个设计也是在向古蜀文明致敬。

有了大熊猫,竹子当然不可少,而且设计的位置十分巧妙——火炬排气孔。许燎源告诉记者,排气孔最初被设计为一个个小圆圈,但团队总感觉少了一些特色,于是将形状调整为竹叶。

“竹子不仅是熊猫的食物,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的君子之风,正所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四川民居里,竹子也随处可见,足以体现本地特色。”许燎源解释道。

火炬上端的竹叶孔造型,既满足火焰的进气需求,又与大熊猫完美融合。

因为可添加的文化元素太多,一些创意在反复推敲后被拿掉了。比如团队曾试图加入川剧脸谱元素,但因太过繁复而放弃。经过几十次修改后,火炬最终确定以大熊猫、竹叶、太阳神鸟三种元素为主。

“让世界认识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

除了增加文化元素外,“蓉火”的整体造型和色彩也做了调整。

在最初的设计中,火炬造型酷似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后来在此基础上不断打磨,外观变得更加修长、挺拔;炬冠被设计成高低起伏的形状,象征着巴蜀大地绵延起伏的山峦;火炬尾端则被设计成了水滴形状,寓意“水润天府”。

“成都因水而兴城,都江堰更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正是由于治水成功,才有了天府之国。所以我们把水滴的造型融入设计之中,将水的柔美体现在火炬上,也更方便火炬手持握。”许燎源说。

提到成都,人们总会联想到“辣”——火辣的食物、火辣的性格,大运会又是年轻人的盛会,青春同样是热烈张扬的。因此,“蓉火”的色彩没有使用其他运动会火炬常见的白色、银色,而是选取大运会主题四色红、黄、绿、蓝,在此基础上加重颜色浓度,以朱红、明黄、翠绿、湖蓝形成渐变效果,象征着大学生们燃烧的青春激情,以及成都人的热情、活力、时尚。

2021年8月31日,经过400多天的反复设计、修改、提交、等待后,“蓉火”方案终于确定,许燎源和团队圆满完成了任务。

2021年8月,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蓉火”正式亮相。许燎源(左)等与火炬合影。

“成都大运会是我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通过这次盛会,希望世界能认识成都、认识四川,也能更全面地了解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许燎源说。

看着今天的年轻人,许燎源也时常会联想到自己的青春岁月。

上世纪60年代,他出生于四川南充,父亲是当地一家川剧团的道具师,也是他的文化启蒙者。“我从小就看父亲捣鼓那些道具。戏剧的那种夸张、高度抽象的表达方式,对我潜移默化、影响巨大。”

80年代,中国社会的文学气氛浓厚,现代诗歌尤其受到推崇。当时的许燎源也是一名文艺青年,喜欢写诗、绘画、书法。1983年,他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从学习陶艺起步,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那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西方的艺术、文化让国内青年感受到了一种新的视角。但同时,相对贫乏的物质生活又让很多年轻人在艺术与现实之间纠结,许燎源也经历了这个阶段。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成都搪瓷总厂任设计师,但只干了3个月就辞职了。周围的人不理解他的举动,为他扔掉 “铁饭碗”而惋惜。许燎源却不后悔,凭着年轻人的一股冲劲,他想尝试更多的可能。

一开始当然是碰壁的。当时的中国企业对设计环节并不太看重,觉得是“花架子”,许燎源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岗位,为了生计做过很多短期工作,却从未放弃艺术梦想。

1988年,在成都糖酒交易会上,许燎源为一款售价1.8元/瓶的白酒设计了独特的木盒包装,结果大受消费者欢迎,售价一下子涨到20元/瓶。他由此开启了白酒包装设计之路。此后30多年间,许燎源为很多名酒做过包装设计,市场销量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口碑。渐渐地,他有了一个称号——“给白酒做嫁衣的人”。

2007年,许燎源在成都建立了自己的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蓉火”也正是在这座博物馆里诞生的。

“创造才是最好的继承”

既是大运会火炬设计者,又是大运会火炬手,这双重身份让许燎源感到十分荣幸:“我是这个城市最幸福的人。”今年恰好60岁的他,觉得自己的艺术生命仍然很年轻,还有许多想做的事情。

“中国具有5000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史,在外国人的印象中,一提到中国就是古老的历史文化,但我希望通过成都大运会,世界能看到一个青春的中国、未来的中国。时至今日,我们无需再证明中华文明的伟大,更应该通过今日之创造,展现中华文明之未来。”

2023年7月26日,大运会火炬传递到成都大学站。第八十五棒为许燎源。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潮再次兴起,古老的文化元素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随处可见。许燎源认为,复兴与复古不能画等号,今天的文化传承应该有更加先进的内涵。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是有糟粕的,糟粕或许是文化,但绝不是文明。从文化到文明,必须有一个升华的过程。在今天,那些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愚昧落后的东西应该被抛弃掉,我们也不必为文化糟粕的消亡感到惋惜,因为只有不断地扬弃,中华文明才能保持先进性。”

当然,也有一些正在消亡的传统文化并非糟粕,而是因为难以适应新时代、新生活的需要。许燎源认为如果无法将这些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回到大众日常生活中,那么这部分文化的传承必然是要中断的,这才是值得惋惜的事,也是中国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许燎源举了茶文化的例子:今天的中国人还在喝茶,但基本上不用盖碗了,如果有人因此说中国的茶文化断了,那是思想僵化的表现。茶文化要适应今天的生活节奏、社会需要,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再如菜肴,并不是说今天的中国人必须按照几百年前的菜谱做菜才叫传承,而是要在原有菜品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中国饮食文化才有强劲的生命力。

“今天的人还在用的文化才是活的,否则只能进博物馆。”许燎源说。但是,这种用不是简单的挪用。在艺术创作领域,他非常不赞同照搬古代文化元素的做法。在他看来,毫无创新、不考虑时代需要的文化挪用,并不是自信的表现。“文化自信不是简单地堆砌符号,而是要把我们的文化精华、民族精神用当代语言进行诠释,僵化的复古是没有前途的。”

许燎源相信,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有去伪存真的能力。“中国文化不怕改变,有改变才有发展,这种自信来源于炎黄子孙的血脉。我们有5000年中华文明的滋养,我们的文化曾深刻地影响过西方、影响过世界,今天的中国人肯定能为世界做出新的贡献。创造是最好的继承,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我们擅长讲述过去,但更要指向未来。”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