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泉,在安龙县城东边的龙井山下,之前上面有一庙——龙神庙,因此又名龙井。在我幼时眼里,这眼泉水比较大,方圆一米多。泉水咕噜上涌,冒着气泡,就像颗颗珍珠。用树叶舀水喝,口感极为清凉、爽口。那是安龙县城的“母亲泉”,世世代代源源不断,除供给县城饮用之外,还汩汩流淌形成溪流,灌溉田土。此外,在珍珠泉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书院,就在兴义府试院旁边,名叫“珠泉书院”。不用溯源,就会知道这得名于珍珠泉。品味珠泉书院的名称,顿感其寓意何其诗化、深远。
【资料图】
难怪,历史上的不少官员、骚人会留下关于珍珠泉的诗作。诗作流传至今的,分别是李其昌、杨彦徵、桑湛。
李其昌,字伯敬,成都人,进士,乾隆二十九年(1824)任南笼知府。他为官以爱民为本,多施善政。不仅撰写了《南笼府志》8卷,还善诗文,写了不少咏唱府中景物的诗,其中有不少佳句,深获后人喜爱。他的五绝诗《珍珠泉》,朗朗上口,有字字玑珠的意味:“可是合浦还,迸出龙山下。不满弄珠心,清光偏四射。”其中的“合浦还”,是化用“河浦珠还”的典故。东汉时合浦郡沿海盛产珍珠,誉满内外,人称“合浦珠”。百姓以采珠为生,一些官吏乘机盘剥珠民,不顾珠蚌生长规律,强迫珠民捕捞。珠蚌逐渐迁移邻郡,合浦越来越少。后来,清官孟尝到任合浦太守后,革除弊端,禁止滥捕乱采。不到一年,珠蚌繁衍起来,合浦又成为盛产珍珠之地。
杨彦徵,字静斋,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举,工于诗文,前文曾提及他的诗《南望天榜山》。在他的诗卷《静斋诗草》中,有一首《珍珠泉》,全诗30句,现录前8句供欣赏:“寒泉山下出,泠泠甘且冽。淡永春波味,炎夏味不热。冬冷秋清爽,凛然欺霜雪。足迹半天下,未见此涓洁……”
桑湛,字露亭,兴义府前街人,道光中贡生,善诗文,有诗稿一卷。其中也有一首《珍珠泉》:“一串牟尼出井泉,喷从石窦像珠联。源头混混探骊得,水面荧荧倩蚁穿。激起何曾殊照乘,跳来原不乱登船。渟流山下无穷碧,惠我岑南亿万年。”诗中用词不乏精到之处。如首联中的“牟尼”,指牟尼珠,即佛珠,将水珠比喻为佛珠,从而具有禅意。颔联中的“蚁穿”,用蚂蚁爬行来穿线,何等微秒、精采。颈联中的“照乘”,将水珠拟为照乘珠,即光亮能照明车辆的宝珠,何等高雅、亮丽。
最后,欣赏黄世文的《龙泉涌珠》。
原泉活泼漾清涟,乱迸珍珠万颗圆。
绝胜扶荷承早露,雅宜抱瓮汲烹鲜。
喷跳细点随飞雨,溅散清流好媚川。
应是骊龙常不寐,颔珠常戏碧波前。
说说这首诗的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图景、生活图景,这种图景浸透着作者丰富而又含蓄的情思,同时引起读者的思索、联想,产生出种种艺术境界。这首《龙泉涌珠》,让我看到如是意境:
东龙井山下的原泉充满活力,荡漾着清清涟漪,圆圆的珍珠层出不穷数不胜数。一定胜过扶荷上承载的早露,适宜雅致地抱瓮汲享其中的鲜淳。喷跳的细点随着飞雨而去,溅散在清流之中,使川流显得更加妩媚。这些珠子,应是骊龙经久不息,从颔下吐出的珠子,戏耍于碧波之前。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