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深度 >

每日简讯:徐霞客那些年走过的黔西南

徐霞客是个高富帅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性别男,族别汉,籍贯江苏江阴。历史上给他的评价是明朝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

“霞客”是他的名号,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他的志趣爱好。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他的足迹遍及今天的21个省市、自治区。在那个读书人都想通过科举入仕,名扬天下的时代,徐霞客并没有随波逐流,毅然决然地不走寻常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是他的伟大理想,比起那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同时代人,徐霞客出身一个土豪之家,家里不缺钱。他父亲也是一个讨厌为官的人,也喜欢游山玩水。

可以说,在这点上,徐霞客继承了父亲的基因。少年徐霞客在别人还在念私塾的时候就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相比之下,今天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和“朝碧海,暮苍梧”比起来,简直是弱爆了。

这样一个喜欢全国各地不停游走的人,究竟长什么样子呢?果然,徐霞客没让吃瓜群众们失望。

史书上说他“墨颧云齿,长六尺,望之如枯道人,有寝处山泽间仪,而实内腴,多胆骨。与之谈,磊落嵯峨,皆奇游险绝事,其足迹半错天下矣。”什么情况?翻译过来的情况就是:徐霞客身高1.86米,哇,高吧。

在他写的那些游记中也暴露了身高。比如一次在湖南湘江出游,运气不好,遇上土匪了,而且是在过江的船上,吓死宝宝了。他当时没有慌,见势不妙,赶紧跳江,以为水深,这次完蛋了,没想到“水浅止及腰”,同船的一个人见他跳,也跟着跳,很不幸,因为个子太矮,扑通一下就不见了。而江水才淹到他的腰部,由此可见,徐霞客身高1.86米是可信的,绝对不是内增高。

总的来说,他是这样一个人:身高1.86米,皮肤黝黑(那时没有防晒霜)额头饱满,看上去有点精瘦,实际上有肌肉,这是常年在外游荡的结果,装不出来的。他浓眉大眼,口才很好,喜欢吹牛,见人熟,交际能力相当强悍。

万峰林徐霞客广场

一句话,徐霞客是个富二代,这也就算了,还长得高且帅。虽然那时候没有豪车飞机大邮轮,没有旅行社,没有导航,而且还在打仗,路上还可能碰上土匪流氓什么的坏蛋,但这些都丝毫阻挡不了徐霞客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旅游之心。

公元1638年,过完春节,徐霞客突然感觉到一阵寂寞空虚冷,他那颗充满热爱的心又开始躁动不安起来,江南一带他已经十分熟悉了。人生,需要新鲜和刺激,于是,徐霞客决定向祖国的大西南出发。于是,就有了这个徐霞客在黔西南的故事。

万峰林徐霞客广场 赵永刚 摄

徐霞客在晴隆(一)

公元1638年4月25日,清晨,万里碧空,偶尔飘过几朵白云。

徐霞客在贵州关岭醒来,他抬头看了看天,嗯,不错。于是洗脸刷牙收拾妥当,不忘粗心,检查了一遍行李,继续一路向西南前行。

他边走边想,李白是个大骗子。专门写诗哄那些不读书不旅游的人,写什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类的诗句。呵呵,贵州的路才叫“难于上青天”啊。你看,从关岭出发过来,才十几里地,一会爬山,一会下峡谷,一会一道岭,一会一条河。还好徐霞客的人工智能导航系统很强大,不然春风十里就迷路了。

李白:我仿佛听到有人在说我帅

他在《黔游记》中写道:“初,余以为去盘江止五里耳,至是而知驼骑所期旧城,尚在盘江上五里,亟为前趋。”这句其实就是当年关岭县与晴隆县交界处的实时路况。用兴义话翻译过来就是:“原先老子以为离北盘江只有五里路闹说,走到这点才晓得焊深了,原来和马帮约好的旧城还在盘江上头五里呢地方,咋个整嘛,还不是要扑趴跟斗呢赶过克。”

恭喜徐霞客先生,当他走过一座叫做“利济”的小石桥后,大约又向西走了500米左右,哈,终于看见两山之间一江波涛汹涌的大水奔流而来。没错,如果当时有微信朋友圈,按他的性格,一定会摆个玉树临风的pose自连拍9张,配文:“黔西南啊,北盘江啊,老徐终于来了!”

北盘江大峡谷 田忠明 摄

不是我吹牛,这是徐霞客自己写的。不引用《黔游记》了,估计你们也会直接跳过看翻译的。他在游记中是这样写的:啊,你?北盘江,你真是一条好奇怪的江,人家山中之江,往往都是一股清流啊,可是,可是流到此处,你怎么变得如此浑浊了呢?这究竟是什么情况啊?原文在此:“万山之中,众流皆清,而此独浊,不知何故?”是吧,我没骗你们吧。

北盘江大峡谷

张霆 摄

还好徐霞客是个厚道老实人,不像有些历史大咖那样,只顾发问,却不作答,尽留下些千古疑问。徐霞客抽了根烟,喝了口茶,略略思考一会儿就给出了答案:“余三见此流:一在武宣入柳江,亦甚浊;一在三镇北罗木渡,则清;一在此,复浊。想清乃涸时也。”用兴义话讲就是:这个北盘江我看了三回,一回是在广西武宣,它汇入柳江,水浑得很;第二回也是在广西,在罗木渡,水又清亮得很;第三回就是现在,它又变浑了。什么情况,原来,在这三个地方,武宣和这里水深,加之两岸泥沙俱下,所以浑了,而罗木渡比较平缓水浅,所以清亮。

回答完这个问题,徐霞客沿着北盘江东岸往南走了半里,就顺利到达盘江桥了,过了盘江桥,就是晴隆了。

现在的北盘江大桥

作者木旦:贵州省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18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学员。

关键词: 难于上青天 命比纸薄

责任编辑:Rex_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