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含义,是理想,是担当。”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检验系主任、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王琳说,“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面对国家和人民的期待和嘱托,我和我的队员们用实际行动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我为自己身为这个团队的一员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2020年初武汉疫情暴发,初期受检测技术限制,大量疑似病例确诊难、入院难,严重影响疫情防控。王琳非常清楚,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危急时刻,她顾不上自己剖宫产没多久,放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带领党员先锋及青年骨干,在湖北省率先建立了核酸检测实验室并迅速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王琳和团队长期坚守在抗疫一线,完成的核酸检测总量位居湖北省第一,使大量患者得到了及时确诊和救治。在武汉疫情结束之后,她的团队又驰援北京市、湖北省荆门市、河南省、吉林省等地,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资料图片)
与此同时,王琳带领团队研发检测新技术,不断提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效率。她构建的结合新冠肺炎影像和临床诊断的数据库以及新冠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已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
1982年10月出生于医学家庭的王琳,从小受到父母熏陶,对生物医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成为一名医学科学家。2005年,她赴美国布朗大学读博,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再生医学研究,在创伤修复与再生医学领域取得突出成果。
2011年,国内再生医学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王琳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只因我是祖国的女儿。”王琳这样说。之后,她在武汉协和医院创建了华中地区第一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在与学生们的讨论中,她敏锐地意识到,数千年来蚕丝中被当做废料的丝胶,很可能是一种适用于组织修复的生物材料。当时,国内外对丝胶的医学研究几乎是空白,80%的丝胶提取实验遭受各种挫折。因为,在丝胶提取实验中,温度、试剂、蚕茧类型等任何一个条件变了,就要用上百次实验来验证结果。
此后的10年,王琳带领团队不懈努力,首次提取到丝胶蛋白,使其成为适用于人体组织修复的新型生物材料。该研究被誉为“近年来在蚕丝医学应用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使我国在该领域迈入了国际前列。
王琳说:“虽然非常辛苦,但是面对病患的病痛和尚未解决的医学难题,面对宝贵的生命,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们不断求索,努力进取。我们希望通过医学科研推动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造福更多的患者。”
通讯员 刘坤维 聂文闻 记者 王潇雨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