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月19日下午,主题为“下一部《流浪地球》小说在哪里?”科幻沙龙在成都市武侯区图书馆举办。本场活动邀请了《三体》系列责任编辑、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姚海军,科幻作家万象峰年、陈梓钧,科幻文学评论家、四川大学科幻研究中心负责人姜振宇四位嘉宾展开对谈。
在活动现场,姚海军作为刘慈欣作品的编辑,笑谈当初刘慈欣凭借《流浪地球》这篇小说拿到了银河奖,还用奖金请大家吃火锅,“当时的科幻并没有像现在一样如此受到关注,编辑部大家谁也没有想到刘慈欣的作品会这样给中国科幻带来巨大的影响。”姚海军认为,《流浪地球》成为现在这么热门的一个话题,既是由于电影的成功,也是基于小说本身非常好的创意。
作为研究中国科幻的博士,姜振宇从研究者的视角谈到了他对《流浪地球》的看法。姜振宇认为,《流浪地球》的第一部电影并不是特别完美的作品,但它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才有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流浪地球2》,“电影是一种超越‘人的视角’的艺术形式,过去中国科幻电影很难做到这些‘超越性’的视角,但《流浪地球2》的‘太空电梯’一段就创造出了这样一种视角,它在中国电影史中也是值得铭记的一幕。
那么,什么样的作家能写出下一部《流浪地球》?
对此,姚海军显得十分乐观,他说:“从我编辑作品的经验来说,其实很有可能这样的作品已经诞生了,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它。好的作品总是要时间的沉淀,就像今天我们回过头找到了《流浪地球》一样。”
万象峰年也表示赞同,他认为我们很难去猜测是哪一部具体的作品,但它一定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特点:“它会是兼具宏大叙事、现实主义描写和时代美学的作品。”
陈梓钧坦言,自己的创作受到刘慈欣影响很大,但早期作品学生气很重,沉迷在高概念、设定解说里面,只有到进入社会之后才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转换了自己的关注点。
“其实刘慈欣创作小说是为了描绘一种属于他的时代的、带有‘回乡情结’的美学场景。”姜振宇认为,实际上电影《流浪地球》并不太符合刘慈欣的这种美学,“但电影创作者找到了属于自己时代的精神内核,这是值得思考的。”(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蒋庆)
责任编辑:Rex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