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全球最新:体检发现胆囊息肉,一切了之即可?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高以及体检的普及,不少人的体检报告中出现了胆囊息肉的身影。

相较于胆囊结石、胆囊炎,大家对胆囊息肉知之甚少。联系到肠息肉,也有人认为它就是“恶东西”,胆囊息肉是不是一经查出就要斩草除根?


(资料图)

息肉确实是一种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赘生物,当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赘生物,就称之为胆囊息肉,也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胆囊息肉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6%。

胆囊息肉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85%是通过例行体检超声发现,而且绝大多数是良性病变,因此对于这种体检发现的无症状的息肉,应该先请专业医生对息肉的良恶性做鉴别,再行决断。

发现胆囊息肉,先做良恶性鉴别

一般来说,胆囊息肉按病理分类可分为非肿瘤性病变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其中肿瘤性息肉又有良恶性之分。

■非肿瘤性病变

非肿瘤性病变占胆囊息肉的绝大部分,按病理分类又细分为几大类别。

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的60%,实质上是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而析出的胆固醇结晶,大多数小于10毫米,其特征为多发、质地脆、易碎、易脱落,不会癌变。

炎症性息肉:占胆囊息肉的10%,它是慢性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毫米,单发或多发。息肉周围胆囊壁有明显炎症,不会癌变。

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直径约5毫米,单发或多发,有癌变可能。

腺肌瘤:又称腺肌样增生症,占胆囊息肉的25%,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型3种。腺肌瘤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有癌变可能。

■肿瘤性病变

肿瘤性病变有良恶性之分,良性的有腺瘤、平滑肌瘤、肌瘤、脂肪瘤等,恶性的有腺癌、黏液性囊腺瘤、鳞状细胞癌、腺棘皮瘤,其中以腺瘤和腺癌最多。

腺瘤:多数为单发,有蒂息肉,部分病例可同时伴有胆囊结石。恶变率高达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10毫米以上癌变机率明显增大。

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乳头型和结节型为隆起性病变,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B超是检查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可对胆囊进行多方位检查,如息肉大小、部位、数量、回声强度、蒂粗细、血流、胆囊壁、胆囊收缩功能等,可帮助医生判断息肉的性质。

对直径大于5毫米的胆囊息肉,超声检出率可达90%以上,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当怀疑息肉有癌变可能时,可进一步做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息肉病变的具体性质。

胆囊息肉可能与脂肪代谢紊乱有关

临床遇到患者常见问题之一:为什么会得胆囊息肉?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其形成的具体原因,可能与脂肪代谢紊乱有关。

可能诱发因素有:不吃早餐、喜油腻食物、经常饮酒、作息不规律、生活工作紧张等。这些情况可能会导致胆汁分泌、排泄功能紊乱,或者胆汁在胆囊内储留时间过长,从而逐步刺激胆囊息肉的形成。

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少数患者偶有上腹部胀闷不适,在饱食或进食脂肪食物后易发生,一般不重,多可忍受。

若胆囊息肉位于胆囊颈部,尤其带蒂息肉,可阻塞胆囊管,影响胆囊胆汁排空,常在餐后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尤易发生在脂肪餐后。合并有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者,更易发生腹痛。极少数患者可并发阻塞性黄疸、胆道出血、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

大多数胆囊息肉无须治疗

大多数胆囊息肉无须治疗,定期随访复查即可。对于反复有症状的胆囊息肉经利胆治疗后无缓解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而具有以下情况者,则需要警惕癌变,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息肉直径大于或等于10毫米(约1/4发生恶变);息肉直径小于10毫米合并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者;胆囊颈部息肉或息肉生长部位邻近于胆囊管开口;胆囊息肉在6-9毫米之间,有任何一项“癌变高危因素”者,建议手术治疗。

对于暂时不需要手术的胆囊息肉,需定期超声检查,动态观察息肉的变化情况。

胆囊息肉在6-9毫米之间,但无癌变高危因素者;胆囊息肉小于或等于5毫米但有癌变高危因素者,建议在6个月、1年,然后每年直至5年进行超声检查。胆囊息肉小于或等于5毫米,但无癌变高危因素者,建议在第1、3、5年做超声检查。在超声随访过程中,如果胆囊息肉增加大于或等于2毫米或达到10毫米,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胆囊息肉的检查,常规用腹部超声,不建议常规使用其他影像学检查。若诊断不明确时可用增强磁共振或增强CT等检查帮助诊断。

很多需要做胆囊切除的患者会有顾虑,切了胆囊,消化是不是就不好了?对身体有害吗?

不少人误认为胆汁是由胆囊产生的,没有胆囊就没有了胆汁,也就没有了消化功能,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胆汁是由肝细胞产生的,而非胆囊,胆囊的功能是浓缩储存、收缩排出胆汁以及调节胆道压力等。

胆囊切除后,这种功能丧失导致非消化期的胆汁不能储存,而直接持续缓慢排入肠道,进餐后消化期胆汁的量和浓度均相对不足,非消化期排入肠道的胆汁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进而影响食物消化。

因此,胆囊切除后的患者进食高脂肪食物后会导致消化不良,出现如腹部不适、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但这种消化不良现象只发生在少部分患者身上,且这些症状一般会在胆囊切除术后3-6个月逐步改善和消失。胆囊切除后的饮食应从易于消化、较为清淡的饮食逐渐过渡到常规饮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可。

从长远影响来看,对于有胆囊切除手术指征的患者,胆囊切除者的获益远高于不切除者。对于有报道称,胆囊切除后会增加大肠癌发病风险的观点,目前医学界没有确凿的临床证据支持这一点。

总之,胆囊切除后,部分患者短期内可能会出现一些消化功能不良引起的不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代偿即可如常人一样正常工作生活,对机体没有太大影响。

作者:杨庭松(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医生)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