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

泸州市教育和体育局以“三个聚焦”为抓手 齐心用力办好教育民生实事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泸州市教育和体育局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着眼师生家长群众“关切期盼”和教育困境难题,以“三个聚焦”为抓手,齐心用力办好教育民生实事,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

聚焦资源整合,优化校点布局

紧紧贴近“两项改革”和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区域生源变化,积极回应社情民意和学生家长的呼声,不断推动学校扩容提质,形成“幼小初高”全学段教育链条,基本满足辖区适龄儿童入学需求。一是补齐学位短板,破解城区“上学难”。推动普通高中进城进市、义务教育集中集约、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主城区新建公办幼儿园6所,增加学位2100个。新建、改扩建龙马高中等普通高中2所、义务教育学校3所。二是加强寄宿供给,破解乡村“上学远”问题。针对农村部分适龄儿童“就学距离远、安全隐患大、学习效果差”等问题,按照“升级提质一批、改建扩建一批、规划新建一批”的思路,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升级提质寄宿制学校14所、改扩建19所、新建14所,寄宿制学校面积从36.21万平方米增加到40.07万平方米。三是盘活闲置校舍,破解学校“空心化”。按照“公益为主、教育优先,综合利用、分类解决”的思路抓好分类处置,规范闲置校舍的管理和利用,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全市完成53所“空心学校”、小规模学校撤并整合,改善乡村教育教学资源分散和部分校舍闲置的问题。

聚焦质量提升,深化教育改革

在解决好“上学难”的同时,不断实施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一是试点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按照“试点先行、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全面推开”的思路,推行“名校帮弱校带新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成立“泸州七中”“泸师附小”等教育集团,从5个区县和5所市属学校中选派20名中层及以上优秀管理干部对口支教叙永县、古蔺县,市内66所城区优质学校与115所薄弱学校、边远农村学校建立“一对一”联盟。按照1个教师发展机构和1所乡村中心校辐射周边多所乡村学校模式,建成10个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二是全域推进“互联网+教育”改革。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依托互联网积极打造同步课堂,实现城乡学校同步学习、同步教研、同步培训,让偏远地区学生同步享受到优质教育。市区域同步课堂建设经验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CCTV4《走遍中国》栏目来泸州开展专题拍摄。古蔺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单位。三是深入推进“五育融合”改革。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五育并举,探索融合育人发展模式,推动教育方式、育人环境和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江阳区正加快“五育融合”实验区建设,积极争创“五育融合”国家级示范区;纳溪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聚焦教育生态,落实“双减”工作

从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部署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和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把减轻学生负担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教育初心,扎实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一是严管作业减“压力”。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对作业布置和批改提出六个“不得”要求,因校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作业管理实施细则,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环节,全市425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并出台作业管理办法,99.76%的学校学生作业时间控制达标,学生作业负担明显减轻。二是课堂内外增“效力”。建立完善课后服务保障机制,全市379所学校按照“5+2”要求开展了课后服务,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有需求的学生的课后服务时间的全覆盖,参与学生45万人。全域实施教学结构改革,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百花齐放,江阳区“自导式课堂”、龙马潭区“活力课堂”、纳溪区“育本课堂”等改革推进有力,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确保“减负不减质”。三是齐抓共管聚“合力”。“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教育、宣传、政法、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齐心协力,全面从严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叫停整改利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开展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科类培训,查处7所违规机构。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70余所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型、暂停营业或注销,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30%。加强社会监督,公布市县两级投诉举报电话,并对100余件群众反映的问题核实回复,回复率达100%。

来源:宣思处

关键词: 泸州 教育 体育局 三个聚焦

责任编辑: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