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兴仁市城北街道海河村万木葱茏,桃满枝头;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窗明几净;纵横交错的道路干净整洁,路旁姹紫嫣红,绿草荫荫;夜幕下,路灯繁星点点,村民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在广场上翩翩起舞,幸福的笑容挂在脸庞……这是兴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海河村结缘倾力帮扶展现出的美丽乡村画卷。
【资料图】
注重人员经费保障,助力乡村振兴开局起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该局积极响应号召,及时派出事业心强、敢担当的同志到海河村任第一书记并投入乡村振兴工作。期间,局班子不定期深入帮扶村调研,听取工作汇报,与村“两委”共商发展大计,化解困难危机。主动落实驻村帮扶经费、第一书记生活补助、交通补助,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组织选派干部参加健康体检等,不断激励选派干部扎根基层,在乡村振兴中厚植为民情怀,当好“排头兵”,争做群众干事创业的“引路人”,为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开局起步。
注重基层组织建设,助力推动基层组织振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局以全面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为重点,引导村“两委”加强班子建设、强化后备干部队伍储备,助力完成换届选举,把有担当、懂市场、会管理的优秀党员、退役军人、致富能手选入村“两委”班子。指导村“两委”加大“创业能人、技术能人、管理能人”等乡村人才培养力度,造就一支“有乡土情怀、熟悉农业、理解农民、热爱乡村”和“懂生产、有技术、会经营”的人才队伍,基层班子整体素质、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帮扶海河村以来,村党支部被黔西南州委评为“州级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示范点”。
注重村庄基础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基础大提升
乡村要振兴,基础必先行。近年来,该局班子积极深入海河村,指导村“两委”抢抓海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契机,实施好投资430万元的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和公安部投资400万元的海河红军战斗遗址展示中心建设项目;建成1430余亩高标准农田、海河卫生室、四方地产业路、扒古产业路、东瓜寨、四方地等“一事一议”项目;扩宽海河至水淹坝段长征路,协调资金2万元安装纪念广场路灯8盏;引导村里围绕红色文化资源,申报产品加工厂、冷链气调库、产业路等16个项目入库。目前,全村建成通组路2.4公里,串户路12公里,硬化产业路2.7公里,庭院硬化480平方米,路灯安装227盏。全村水、电、路、寨、讯、房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大提升,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该局助力村“两委”围绕红色文化科学谋划布局“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以3000亩接桃为基础,强化种植管护,落实修枝剪叶、病虫害防治等,不断提升桃产业品质。在海河、黄土老组引导发展“薏仁米+烤烟”产业经济带;建成“大豆套种玉米”846亩;实施生态畜牧养殖和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建成28亩菌种生产基地、“烟薏轮作”烤烟基地2个、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基地820余亩(其中核心示范区200亩)、海河冬桃种植试验基地90余亩、血蒿种植试验基地40余亩,动员群众发展林下养鸡3000羽。通过以村合作社输出劳动力方式,引导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链接机制,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提供了保障。
注重村庄治理,助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引导改水、改路、改厕,绿化庭院、荒坡、道路,清理垃圾、污水、路障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目前,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得到基本完善。以海河组为中心,以公路沿线为重点,开展民居亮化,统筹推进“三小园”建设,对庭院环境进行改造升级,美化房前屋后。引导培育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利用海河战斗遗址作为州级精品旅游线路,依托四季桃园、千亩桃花、绿色生态食用菌园区、水晶凉粉等特色产业,让美丽乡村成为人们旅游观光和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园。
注重红色文化引领,助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引导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先后建成海河红色文化广场,海河红军战斗遗址展示中心,配套运动健身器材及休闲设施,推动海河村成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倡导村“两委”把热心公益事业、擅长吹拉弹唱的村民发展为文化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周末、农闲开展文体活动,宣讲海河红色故事,开展红色文艺活动等,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激发乡村活力。围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动员修订《海河村村规民约》,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全村文明新风得到提升。目前,全村群众依托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群众吃上了红色旅游饭,红色故事深入人心,“红色”资源已成为该村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全村红色文明花开遍地。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