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

快消息!李冰之前有几任蜀守?他们留下怎样的印记?

蜀守冰,也就是李冰,因修建都江堰,家喻户晓。但李冰并非第一任蜀守,在他之前,秦国早已派遣大员建设和管理巴蜀之地,使其成为征战六国的“大后方”。蜀守李冰有哪些前任,他们又在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呢?


(资料图片)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最初,秦国在巴蜀之地采用“蜀侯+蜀守”统治模式。《华阳国志》记载:“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国守。”从史料可以看出,第一任蜀守张若,实际上是“蜀国守”。然而三任蜀侯皆因叛乱而死,秦国在第三次平定叛乱后,不再封蜀侯,改为实行郡县制,设郡守加强中央统治。李冰担任蜀守,实际上是“蜀郡守”。

作为第一任蜀守,从公元前314年就任到公元前277年调任黔中守,张若任期近40年。期间,他修筑了郡治所成都和周边的城池,将关中居民万余户迁徙到蜀中安家,蜀地与中原文化快速融合,经济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在2000多年前,张若仿咸阳建制修筑了成都城,这种城市格局延续至今。此外,张若还设立了专管丝织的机构锦官,后来“锦官城”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公元前314年,张若成为第一代蜀守,直到公元前250年,李冰才被秦孝文王任命为蜀守。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中,蜀守显然不止这两人,只是史料上未有记载。一个偶然的机会,考古工作者揭开了历史迷雾的冰山一角。

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咸(阳)新区秦汉新城坡刘村秦咸阳城遗址中发掘两座战国晚期秦贵族墓葬,出土文物包括一件铜鉴。该铜鉴腹部有16字铭文,内容为“十九年蜀守斯离造、工师某臣求乘、工耐”。这种铭文格式是秦昭襄王时代常见的三级职名联署,便于出现质量问题时层层追责。

文字虽短,但内涵信息却相当丰富,可以佐证以下几方面历史事件:第一,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蜀守斯离督造了这件铜鉴;第二,斯离担任蜀守的具体时间还无法考证,但当时正处于蜀侯蜀守并治时代,因此他准确来说应该为“蜀国守”;第三,张若担任蜀守40年不是连贯的,中间至少间隔了一个斯离。在斯离离任后,张若再度担任蜀守直到秦昭襄王三十年,期间秦昭襄王取消了蜀侯制度,因此张若之后再担任蜀守,身份应当为“蜀郡守”。

据司马迁《史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尉斯离与三晋、燕伐齐。”在督造铜鉴后的第四年,斯离以“尉”的身份参与了伐齐的军事行动。因此他担任蜀守的时间应当不会太长。结合张若镇守蜀地,频繁参与军事行动的史料记载,不由让我们产生一个猜想,斯离是否是因张若出征,而短暂代理蜀守一职呢?

对于斯离究竟是“姓+名”还是单纯的“名”,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说斯离为单纯的“名”。主要依据是,《史记》将张若称为“蜀守若”,将李冰称为“蜀守冰”,与青川秦王政九年铜戈刻铭之“蜀守金”(或释“金”为“宣”)、涪陵秦始皇廿六年铜戈刻铭之“蜀守武”一样,均是在沿用战国秦制官称。以此类推,“蜀守斯离”也该如此,正如张守节《史记正义》所注:“尉,都尉。斯离,名也。”

而另一说认为,斯离为当地少数民族。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记载,斯姓为蜀之西南少数民族姓。斯离任蜀国守,体现了当时秦国的政策,即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统治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地位和统治权力,并封授一定的官职,由酋长、首领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或许因为斯离任蜀守时间太短,名气太小,而张若先后两次任蜀守,且与之有所交叉,所以《史记》《华阳国志》都没有写明“蜀守斯离”(当然也没记载更不知名的“蜀守金”“蜀守武”)。

秦孝文王是秦始皇的祖父,他在位仅三天就离世。因此有学者怀疑《华阳国志》所言“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有误,“李冰在蜀大修水利,显然需若干年。因此当是昭襄王后期李冰即任蜀守。”对此笔者认为,秦孝文王即位时间虽短,但任命李冰并非不可能。而在秦孝文王之后,李冰同样可以留任蜀守之职,主持修建都江堰。(吴亦铮 林赶秋/文)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