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

当前时讯:读过他的诗,但你看过他画的徐志摩吗?

1925年9月7日《晨报》副刊上的人物速写(图源:中华读书报)

这是一幅原载于1925年9月7日《晨报》副刊上的肖像画,画中人是一位有名的民国诗人,你认得出他是谁吗?


(资料图)

高鼻、长脸、圆框眼镜与梳理整齐的中分发型......画中人正是诗人徐志摩,而这幅人物速写的作者,是彼时与其一同活跃在文学社团“新月社”的同仁闻一多。

闻一多历来以诗人与革命家的身份被人熟知,其创作的《七子之歌》、《红烛》等广泛流传,但鲜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绘画达人”,可以说,绘画贯穿了他人生的每个阶段。

从小展露绘画才能 成绩优秀

1912年,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家乡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成为留美预备班的一员。那时的他以聪慧见称,课业修养与课外活动两手抓,是同学间的“大红人”。而他绘画方面的才华,从这一时期就开始显露。

当时,清华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各种特长,在中等科一至三年级开设图画课。闻一多在课上表现尤为出色,曾获全级第一名,作品还被选送至巴拿马博览会参展。

1919年9月,闻一多(三排左三)等发起成立美术社。图为美术社成员合影。(图源:清华大学官微)

临近毕业时,闻一多承担了这一年《清华年刊》的编辑和设计工作。

从黑色蜡皮的精装封面、扉页到题图、题花,整本年刊的插图中,五分之四都出自闻一多之手。其中一幅借自李白少年时梦见笔头生花,于是天才瞻逸而闻名天下的典故所作的《梦笔生花》,将西方黑白画技法(比亚兹莱)与中国传统木刻版画巧妙融合,体现出很高的艺术天分。

1921年,闻一多为《清华年刊》绘制的插图《梦笔生花》(左)《清华杨帆》(右)(图源:南方人物周刊)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深造,成为清华历史上第一个主修美术专业的学生。之后,又辗转珂泉科罗拉多学院、纽约美术学院学习美术。三所美术学校保存的档案中均有对他成绩的明确记载——皆十分优秀。

1923年,闻一多(后排右二)与梁实秋(前排右二)等留美同学合影。(图源:清华大学官微)

在同去留美的梁实秋《谈闻一多》的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闻一多:“他的头发长得很长,披散在颈后,黑领结;那一件画室披衣,东一块红,西一块绿,水渍油痕,到处皆是,揩鼻涕、抹桌子、擦手、御雨全是它,一个十足的画家。”

转向诗坛后 不忘用画作“润色”友情

1925年,闻一多留美归国。面对日益复杂的时局,他的重心开始转向诗坛,并着力进行文学方面的研究。当时他没有进行大量的美术创作,但也留下了许多精美的插画与设计。

1927年,闻一多为潘光旦著《冯小青》所作的彩色插图《对镜》很有名气。在这幅铅笔淡彩中,闻一多以凌乱的鬓发、忧郁的神情,勾勒出了一个受封建社会所害的不幸少女形象。冷灰色调营造出深沉的悲凉气氛。

1927年,闻一多为潘光旦著《冯小青》所作的彩色插图《对镜》(图源:南方人物周刊)

为徐志摩生前最后一本诗集《猛虎集》设计的封面,也令人称道。闻一多以鲜黄为底色,勾勒了几笔浓黑花纹,使得书籍封面摊开恰似一张虎皮,设计新颖而大胆。

1931年,闻一多为潘光旦诗集《猛虎集》设计的封面(图源:北京青年报)

此外,在杨振声的《玉君》,徐志摩的《落叶》《巴黎鳞爪》《玛丽玛丽》,梁实秋的《浪漫的与古典的》,林庚的《夜》及自己的诗集《死水》等作品中,也都留有闻一多的画迹。

闻一多为朋友们设计的部分著作封面和插图(图源:清华大学官微)

西南之行 绘画热情再燃

1938年,闻一多随校从长沙迁往昆明,参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在这段历时68天,行程3500里的徒步过程中,已蛰伏多年的绘画兴趣,再一次涌动在闻一多的心头。

在给妻子的信中,闻一多不无感慨地写道:“十余年来此调久不弹,专攻考据,于故纸堆中寻生活。”他以为绘画的性灵已濒枯绝,不料在“涉行途中两月,日夕与同学少年相处,遂致童心复萌”。于是,别人沿途记日记,他却一个字没写,以画代文,画了五十几张速写。

速写以线造型,辅以光影,既有西方艺术的透视结构的严谨,又有中国艺术的点线穿插,显现了深厚的艺术写生功力。

1938年,闻一多由长沙迁往昆明途中作《飞云崖庙门》(左)与《飞云崖塔》(右)(图源:北京青年报)

学校落址昆明后,重燃的绘画热情也被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闻一多带入了课堂中。

作为闻一多的学生,汪曾祺在后来的文章《闻一多先生上课》中记述了这段经历: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

从坐进学堂到站上一方讲台,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绘画始终都是闻一多不能割舍的志趣,我们从他的绘画作品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的闻一多,而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鹏也遗传了父亲的绘画基因,其创作的油画作品《红烛颂》中,成千上万支正在燃烧的红烛和熊熊烈火构成了一个悲壮的场面,展现出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情怀,令人过目难忘,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画中的经典之作。

1979年,闻一多之子闻立鹏作《红烛颂》(图源:中国国家画院)

(综合来源: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人物周刊、清华大学官微)

关键词: 清华大学 南方人物周刊 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Rex_1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