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

为什么宋朝会成立专业灭火队?

所谓“消防”,就是消隐患、防灾患,其中尤以火灾的防范最为重要。火灾消防主要包括火灾现场的人员救援,重要设施设备、文物的抢救,重要财产的安全保卫与抢救及扑灭火灾等。目的是尽可能降低火灾造成的破坏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火灾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发生频率很高的灾害。这种灾害与人类用火的历史相伴而生,因此,以防范和治理火灾的消防工作(古称“火政”)也就应运而生。我国自古重视火灾防范,春秋早期齐国宰相管仲就把消防作为关系国家贫富的五件大事之一,提出了“修火宪”的主张。宋朝不但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专业消防队伍,而且消防制度、消防设施也十分完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封博物馆展厅里展出的就有宋代望火楼的模型和各种消防器具。

火灾催生专业消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什么宋朝会成立专业灭火队呢?可以说,是火灾催生了世界最早的专业消防队。

有宋一朝,宋太祖一统天下后,推行善政,经济繁荣、百姓富足,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东京开封城更是人口稠密、屋宇相连、富丽繁华天下无。繁华的街巷、密集的人口、林立的木制建筑为城市消防带来很大压力,尤以火烛之患最甚。尽管宋朝的防火刑律延续自唐代,火禁十分严格,但依然难防火灾频发、损失惨重。据《宋史·五行志》记载,两宋300余年,有记载的大型火灾共有200多次,如果再加上《宋会要辑稿》等其他史书里的记载,平均每年至少有一场大型火灾发生,其中北宋都城开封发生大型火灾44次。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三月,皇宫内酒坊发生大火,焚毁了180多间房屋,烧死酒工30余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荣王元俨宫中起火,损失极为惨重,为救火牺牲者就有1500余人。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的一场特大火灾,造成5000多人死亡,几乎创下了世界火灾死亡人数最多的记录。《宋史·英宗本纪》记载这场大火:“三年春,正月己卯,温州火,烧民屋万四千间,死者五千人。”南宋高宗时期,临安也曾多次发生特大火灾,火势绵延六七里,烧毁房屋数以万计,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遏制火灾频发的状况,北宋开始了防火灭火工作探索。1023年,仁宗赵祯即位后,下诏在京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组建了专职的灭火队伍——潜火队,成立了专门的消防机构——军巡铺。除了有专职的消防队,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消防制度,比如火灾起因调查。火灾起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起因无非天灾人祸,人祸之中,又有疏忽失火与故意纵火之分,疏忽失火是责任事故,故意纵火则是违法犯罪,宋朝对两类火灾责任者都予以严惩。对故意纵火者,即便大赦天下,纵火犯也不在赦免之列;对疏忽失火者,也要视情节轻重,追究责任。在宋代,火灾发生后,朝廷会严肃处理火灾肇事者和失职官员。对负有消防安全责任的官员,如有玩忽职守,发现火警不及时、扑救火灾不得力,或者追捕纵火犯不到位,造成重大损失者,将予以严格惩罚。例如:州城失火,负有救火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的官员,如有违反履职不力,各杖八十;即便各自已经尽力,但仍造成烧毁官私舍宅二百间以上的,负有救火责任、监督责任也要杖六十;烧毁三百间以上,有领导责任的官员同杖六十。

“慎火停水”深入人心

古代把失火也叫做“走水”,刻意避开“火”字,体现了对火的敬畏和趋利避害的思想。另外,根据五行学说,水能克火,“走水”还有提醒众人赶快取水救火之意。

我们经常在古代影视剧中看到,更夫边走街串巷边巡视吆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就是一种火灾警示。说到宋朝消防,不得不说“慎火停水”。“慎火停水”的思想出自宋初著名隐士、被宋太宗封为“希夷先生”、后人尊为道教老祖的陈抟。据说陈抟在世时,后周世宗和宋太宗都曾召他进宫问政,商讨治理国家之事,但他从未发表意见。临终时,陈抟却给宋太宗留下“慎火停水”四个字。当时宋太宗不明所以,以为是道家养生之言,并未重视。然而,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的那场大火将宋太祖、宋太宗两朝累积近60年的皇家财宝毁于一炬。真宗皇帝这才意识到,陈抟“慎火停水”乃“先验之告”,于是决定作为指导思想和政策广泛推行。

慎火:谨慎用火;停水:积水、储水。“慎火停水”涵盖了防火、灭火两层意思。也就是说,既要谨慎用火,还要用缸、池等储水,以备一旦发生火灾时及时灭火。于是,从真宗朝起,“慎火停水”四个字被贴满军中营门,成为中国张贴防火宣传警示语的源头。朝廷还传旨要求增添缸、池等贮水器材,用于灭火。从官方到民间,防火、灭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妇孺皆知,还被载入《宋史》,为后世广为流传。《宋史》里这样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宋真宗年间,司马光砸烂的那个储满水的大缸,就是为了灭火而备。由此可见当时民间对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

消防理念代代传承

北宋军巡铺是世界上最早的专业化公共消防队,也是中国最早的专职消防队,其组织之严密、器械之众多、制度之完善是史无前例的。那么,军巡铺是怎样开展消防工作的呢?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军巡铺遍及京城各处,主要任务是在夜间巡视,敦促百姓按时熄灭火烛,不得违逆。如果有夜间祭奠者,要提前报备。为了及时发现火情,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一旦发生火情,马上发出警报,同时进行必要的抢救。当时,开封城约有1500名灭火军士。救火过程中,各灭火队相互配合、分工明确,“故每遇初起火灾,治灭迅速,不劳百姓,甚得民心”。

军巡铺“潜火队”配备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消防装备。据《梦粱录》载:“如防虞器具、桶索、旗号、斧锯、灯笼、火背心等器具,俱是官司给支官钱措置,一一俱备。”还有一些比较“现代化”的设备,如可用于高层建筑救火的云梯,相当于最早的消防泵的唧筒等。唧筒可喷水灭火,更有利于扑灭远处火点,是一项极为先进的发明。还有用猪和牛的膀胱制成的水囊,里面装满水,在扑救灭火时,将之扔到火中,会即刻爆裂流出清水,达到灭火的目的。水袋则是用马皮或牛皮做成的,可装一两百公斤水,袋口绑起来,插进一根去节的竹子,水就可以通过竹子流出来,向火点注水。

针对不同火情和周边建筑的特点制造相应的消防器材,体现了古代预防火灾的智慧。开封博物馆“北宋消防历史展厅”对此有展示,方便我们更加详尽地了解1000年前的消防。望火楼是根据宋代建筑学家李诫的《营造法式》记录,按1∶4缩小模型修建的。望火楼可提高火情发现能力,一直被元、明、清等朝代沿袭使用,甚至民国时期,很多城市仍设有砖石结构的望火楼。开封博物馆展示的有根据宋代曾公亮《武经总要》复原的火镰、火勾等灭火工具。在开封博物馆,你可以看到中国最早的消防设施——望火楼,还可以看到千年前的消防器材,无处不在的“消防元素”将安全感拉满,你可以安心参观文物、阅读历史,感叹古人应对防范火灾的智慧。博物馆讲解员也会结合北宋历史、消防古物等,为你讲解世界最早的专业消防队,带大家领略消防文化的魅力。

健全的消防组织、先进的消防设施器材、超前的火灾隐患治理、严格的消防安全责任追究,构成了北宋完备的消防体系。消防安全,预防第一。古人很早便明白的道理,我们更应该传承并关注。(赵月琴)

关键词: 消防安全 消防设施 财产损失

责任编辑: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