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

非遗剪纸项目“包头剪纸”家族第五代继承人 专职从事非遗剪纸艺术教学

临近春节,刘晓迪开始忙着做五牛图等各式剪纸窗花,并在线上进行剪纸技法教学,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刘晓迪今年45岁,是国家级非遗剪纸项目“包头剪纸”家族第五代继承人,专职从事非遗剪纸艺术教学。

近年来,刘晓迪曾走进北京几十所中小学校开设剪纸课堂,也曾受邀前往韩国、美国、伊朗、奥地利等十几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传播。疫情期间,刘晓迪又开通了线上剪纸教学,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剪纸的魅力。时代在变,剪纸的题材也在变,不变的是剪纸寄托的美好生活向往。这份向往深植于刘晓迪的内心,也通过她的剪纸课堂走进千家万户。

今年在新的疫情防控形势之下,刘晓迪也准备面向留京过年的在校大学生,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剪纸教学线上课堂。她还表达了自己的祝福:“留京过大年,剪纸迎新春。”

转变

非遗传承人线上开课

“每个人对小动物的想象和理解不一样,剪出来的成品也会不一样,慢慢地大家就都会找到自己的风格。”镜头前,刘晓迪拿着一把剪刀和一叠红纸,灵巧的剪刀上下翻飞之间,不一会儿,一条小蛇就“盘绕”在红纸上。“花朵上要加叶脉、蛇身上要加花纹,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自己喜欢就好。”

记者采访的那天上午,“晓迪剪纸课堂”正在进行十二生肖系列剪纸的第6课:生肖蛇的剪纸。刘晓迪认真细致地边剪边讲解,20多名学生也开着摄像头跟随学习。直播课堂里,红纸在镜头中显出浓浓的年味儿。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剪纸文化的魅力,疫情期间,刘晓迪尝试线上直播。去年3月至6月期间,刘晓迪每天都要做一场剪纸教学直播。“线上教学怎么保留趣味性,什么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大家的动手能力,怎么优化自己的讲述方式,都要重新琢磨。”刘晓迪回忆说,从一开始需要提前重复录播好几遍,到后来直接开机直播,自己也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跟随刘晓迪线上学习剪纸的既有上了岁数退休在家的大妈,也有刚上小学的孩子,其中有不少人都是从以前的线下课堂“转移”过来的。

刘晓迪说:“线上的上课进度要比线下快很多,在线下面对面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员们遇到不会剪或剪不好的地方,可以停下来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但在直播课堂上,我就只能自己对着镜头慢慢比画。虽然大家都可以开摄像头,但系统容易卡顿,不能看清每一名学员剪纸的过程,也没办法手把手来教。”

虽然有各种不便,但并没有浇灭学员们的热情。近百名学生们已经跟着刘晓迪上了20多节课。

传承

剪纸课堂开进学校

除了妇女儿童协会组织的课程培训,刘晓迪还在学校和社区进行课堂教学。2016年以来,北京市开始倡导传统文化进校园,随后几年时间里,刘晓迪把剪纸课堂开进北京几十所中小学校。

“孩子们的心性特别单纯,和他们在一起也特别开心。”在刘晓迪看来,教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教学中的互动,刘晓迪也慢慢知道了怎么教孩子们更能接受,逐渐让这门技艺有了系统性的教学方法和传承体系。“过去家家户户都贴剪纸,孩子跟家长学剪纸也都是口传心授。现在时代和环境不一样,剪纸已经变成一门艺术,教育更多的是为了传承。”

“不描不画剪剪纸”是刘晓迪剪纸教学里最鲜明的特色。“很多学过画画的人在剪纸之前喜欢先画上样子,然后按照图案去剪,这样就会一直依赖纸笔,灵活度也相对差些。”刘晓迪说,自己剪纸的时候都是一边想一边剪。“想象中画面的样子你要先能在纸上看得到。比如剪一只小猴,猴头在哪、猴尾巴在哪都一清二楚,然后再用剪刀把它剪出来,就会有很大的灵活度和创作空间。”

对于孩子而言,学剪纸也不单单是学习一门技艺,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动手能力和心性的增长,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找到自己的优势和自信。

“红莲小学有一个男孩,从4年级开始跟我学剪纸,一直学到小学毕业。”刘晓迪回忆说,这个男孩初中回到原籍上学,面对新环境不适应,还专门打电话来问能不能给他寄一把剪刀。“剪刀哪里都能买到,我明白他是想要在陌生环境里找到能和过去产生联系的途径。”刘晓迪说,后来这个男孩在新学校还办了自己的剪纸小展览,整个人变得更加自信阳光。

祈愿

抗疫必胜迎来安康顺遂

疫情期间,刘晓迪也创作了不少战疫主题的剪纸。比如剪纸作品“守望相助 大爱无疆”以传统的如意、蝙蝠、牡丹花围绕黄鹤楼构图,着重突出了主题,以此表达对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们的赞美,对守望在家,等待亲人平安归来的人们的赞美,也表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及抗疫必胜的决心。

另外,“悬壶济世 众志成城”作品以悬壶济世的典故为主题创作,以此致敬、赞美、歌颂奋战在抗病毒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葫芦在神话中被赋予了保护生命的神性,葫芦谐音‘福禄’,古人认为它是吉祥物,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这也表达了我们对战胜疫情后,迎来安康顺遂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心。”刘晓迪介绍说。

“火神护佑”作品则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朱雀为原型创作而成。朱雀在远古星宿崇拜中象征四象中的太阳,是南方火神。“在民间的传说中,火神和雷神都是可以赶走瘟神的神仙,在传统文化中火神是我们最崇拜的神灵之一。”刘晓迪说,作品由向下俯冲的朱雀神,病毒和燃烧的熊熊烈火构图,表达了我们战胜疫情的必胜决心和对未来生活安康顺遂的美好祈愿。

今年在新的疫情防控形势之下,不能举办线下活动,刘晓迪也准备面向留京过年的在校大学生,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剪纸教学线上课堂。“剪纸迎新春,留京过大年,我打算给他们讲讲剪纸的历史、溯源和家族的剪纸传承,让新时代青年们了解古老的剪纸文化。让留京过年的大学生们在这个特殊的春节能学到些新技能,可以用剪纸寄托对家人和家乡的思念。”

人物小传

一张红纸剪了几十年

今年45岁的刘晓迪是其家族第五代“包头剪纸”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其家族剪纸已经有超百年的历史,刘晓迪从小就是看着母亲和外婆剪纸长大的。“过去我姥姥剪纸,就是往自家窗户上贴,反正看着是挺好看,但不会太深究图案的精细度。”

2001年,刘晓迪开始专职从事剪纸工作,2003年来到北京之后,就在北京工艺美术大厦一家剪纸工作室进行现场剪纸表演、销售和定制。因为工作过程中常常能碰到内行人士进行交流,也在北京接触到更多新鲜事物,刘晓迪在创作上逐渐将现代化大都市的元素与传统文化结合,让作品更加精美耐看。

除了“包头剪纸”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刘晓迪还是东城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2018年,协会曾在中国美术馆做过一次“传承”主题的精品展,利用协会的剪纸文艺作品进行传统文化的展示和教育传承。

2019年,协会在华侨历史博物馆做了一个更大规模的、更系统的传承展,在民间艺术一整层的展厅里,一部分是刘晓迪师徒和家族几代人文化传承的成果,另一部分则是在学校教学中孩子们学习成果的展示。“本来计划展出一个月,后来延长到三个月。看到大家都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展览,我们也由衷地高兴。”

“北京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大平台,民间艺术家不断加入进来,共同成长,共同学习,希望将好手艺传播出去,把传统文化留存下来。”刘晓迪说。

关键词: 非遗 包头剪纸 第五代

责任编辑: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