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民国最牛一家:父亲凭借20个字,养出了7个学霸,其中有4个科学家

01 参禅打坐培养出的传奇世家

1875年,三品大员“王进士”与女中豪杰“王老虎”之子王季同出生。这个消息一出在当时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其父亲在光绪年间高中进士,母亲在蔡元培教授的大力栽培下创办了振华女校。这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家庭,又是多少人盯着的家庭。

但也正因为其父母的杰出成就,使得他们苏州王家无论是家风还是学风都有着十分“得天独厚”的优势。

即使在当时那样一个战乱不断的民国时代,他们也绝对可以配得上清流世家大族的称号。

而出生在这样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之中,王季同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

他自小便对数字十分敏感,后来在学习之余便开始自学数学,凭借着一部《泛倍数衍》王季同一举成名。

更是在此之后,便一头扎进了神秘的数字海洋之中。

后来随着各项著作接连不断地出现,王季同也就此名声大噪,各方皆是夸奖不停。可就在不久后,王季同却逐渐沉迷于佛学。

他自书香门第之中出生,众人本以为又是一位翩翩公子的诞生,却怎么也无法想到,王季同竟最终走向了潜心研究佛学的道路。

一时之间,王家小少爷不学无术、辱没世家清流的言论开始不断出现。

可自小便天赋异禀的王季同,又怎会因为爱好改变而就此让家族没落。

即使精力都放在了求佛之上,王季同也没有耽误自己儿女的人生之路。

恰恰相反,他仅仅用三句半话,便让他的七名儿女各个“顶天立地”,成为一方的“学霸”。

02 发电机第一人——王守竞

王季同与其夫人一生共有十二名子女,只是在那个科技没有如此发达的时代,就连成年男子都有可能因为普通流感而去世,就更不要说孩子了。

天不遂人愿的是,王季同的孩子最终只留下了七人,有五名孩子皆在成长过程中不幸夭折;而何其有幸的是,留下的七名孩子个个天赋异禀、落落大方、处事得体。

其中大儿子王守竞的人生,更是可以说是小说都不敢描写的传奇。

在1904年,王守竞于苏州出生,作为王季同的第一个孩子,他们夫妻二人可以说是手忙脚乱,面对巴掌大的孩子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看着奶娘抱着孩子,王季同更是对今后应当如何教导产生了焦虑。

可王守竞的表现却是让他们大吃一惊。

自从学会说话后,王守竞便表现得不像其他同龄孩童一般。

幼年时期的孩子大多喜欢活泼热闹,可王守竞却不同,他不仅仅是在平时不爱说话,更是连小孩子常见的哭闹表现都没有。

王季同最初还担心是孩子身体出了什么状况,可在检查没有问题后,也就决定顺其自然。

可在王守竞开始上学后,这之前一切不同寻常的表现都得到了解释。

他的天赋完美地继承了其父母的优点,相比于父亲王季同来说,更是后浪推前浪。可以说小学的知识对于王守竞来说并没有任何的难度。

在老师将王守竞的一切表现告诉父亲后,王季同当晚便将孩子叫到了书房。

不长也不短的时间里,这对年龄差颇大的父子到底进行了怎样的谈话,没有人知道。可自那之后,王守竞的脸庞便经常露出了曾经不常见过的稚嫩笑容。

1922年,是王守竞考入清华的一年。

在当时,清华学校的班级制度以及分配并不像如今这般年级阶段分明,他们当时仅仅分为初等科和高等科但相同的是,当时的学制也皆为四年。

而王守竞秉持着他一贯的“作风”,在进入学校时便直接跳级进入了高等科,成为了学校的风云人物。

但若是仅仅如此,那便不是王守竞。

大学里长达四年的学制哪个学生不是按部就班地走完所有的流程,可他王守竞偏偏要做这个第一人。

他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学完了所有的学时,成功开创历史成为第一个提前从学校毕业的人。

毕业后,王守竞更是远赴美国,开始了他的留学之路。

一年时间,拿下美国物理学硕士的学位,而后再一年的时间,改往哈佛读取了文学硕士学位。“文武双全”恐怕都无法拿来形容王守竞的表现。

随着美国量子物理的快速发展,王守竞针对这些写了几篇论文。令人惊讶的是,这篇论文上并没有任何一位导师的签字,却依旧通过。而给出的答案也只有短短几个字:“没有人可以指导他!”

王守竞的生活的确传奇,仿佛他的出现就是为了给人带来打击。

但他却绝不局限于学识上的渊博。在美国毕业不久后,王守竞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最初他的想法是教书育人,培养更多的人才来为祖国效力。可在战争的影响之下,最终还是改变了想法,选择实践操作。

有技术能力之人也许不一定有足够的知识,可当知识层面到达一定层次之后,所谓的实际操作对于部分人来说也只是“手到擒来”。而王守竞便是这样一个人。

在他的坚持之下,中国第一台大型发电机成功面世,不久后,第一台大型汽轮机也出现在大众眼前。

王守竞没有辜负他所学的知识,更担得起他身上中央机器总经理的重担。

03 英年早逝——王守融

二儿子王守融1917年出生,他与大哥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性格。

王守融从小便活泼好动,说话也十分讨喜,刚学会说话就赢得了全家人的芳心。

因为受家庭的熏陶以及父亲王季同对他的影响,从小便十分喜欢理科类的东西。就更不用说进入高中之后了,数理化各项科目一直都是他的强项。

除此之外他在闲来无事的时候就会动手做些小东西小玩具,有时将它们送给家人,有时将它们送给朋友。

就连父亲王季同都忍不住调侃道:“小小年纪就已经学会收买人心了啊。”

可对于王守融来说,这却为他日后的选择方向打下了基础。

年仅十六岁时,王守融便已经踏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相比于十八岁进入大学的大哥王守竞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业后王守融没有选择出国留学,也没有选择外出就业,而是留校担任了教师一职。

虽然他的性格一向开朗,可内心最向往的却是最平凡的生活。

可是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他的一切规划。

王守融被迫离开向南边迁徙。

在一路的逃亡过程中,他见到了流离失所的百姓,见到了奋力抗战的人民子弟兵,更见到了因为武器不够先进而被迫挨打的中国人民。

他一直以来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成功逃亡后,他丝毫不敢停歇,立刻便转身投入进了各项飞机性能的研究工作中,并且发表了几篇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

也是对于当时来说,王守融的这几篇论文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可却给王守融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不久后,他选择前往加拿大深造,在那边成功做到了设计工程师的职位便回到了祖国,更是将自己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机械制造方面。

不仅如此王守融还编撰出许多与之相关的教材,培养出了不少的高等人才。

但天妒英才,年仅49岁王守融便不幸身亡,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少的轰动,许多学生自发为其悼念。

04 中科院院士——王守武,王守觉

王守武与王守觉兄弟二人相差六年出生,但他们二人感情却是十分要好,甚至可以说是形影不离,但这种情况却因为侵华战争的出现发生了改变。

王守武作为哥哥,性格比较偏向于稳重。在他刚四岁时,便同父亲一起全家搬往了上海。

因为性格的原因导致他在家里并没有那么喜欢交谈。可一位弟弟的出生却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王守觉一向黏人,特别是对这个不太爱说话的哥哥,才刚学会走路第一个跑向的人便是王守武。

慢慢地王守武也适应了王守觉的性格。

但王守觉除了黏人这一点,平时的他却也足够独当一面,在14岁时他便主动外出打工,刷过盘子,养过猪,修过钟表,喂过牛。王守觉可以说是王季同众多儿子之中最能吃苦的一个。

即使打零工,王守觉也没有耽误任何的学业,不仅如此,因为年龄差的原因,他还在上中学时,王守武便已经进入到了大学,为了能够加快速度追赶上哥哥的脚步,他开始自学高中课程,准备提前考入大学。

不过即使他们二人都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却也没有因此而疏远,反而时常有着联系。

直到侵华战争开始。

王守武在逃难过程中,不幸与父母走失,刚刚成年的他身上又哪里来的钱去支撑自己一路走下去。

那段走失的时间王守武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无法知晓,但他曾经说过:“那段时间挺煎熬,但也学到了许多。”

在一番波折之下,王守武才终于联系上了父母,回到了家中。但这个时候的王守觉却也已经上了大学,两人如今是相隔万里,不好相见。

可身处云端之人,终究会顶峰相见。

在回到家中后,王守武便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机械方面,更是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而此时的王守觉早已经提前将所有的大学课程都提前学完,见哥哥已经进入中科院,便马不停蹄地在同年也参选进来,并且成功当选。

兄弟二人不仅成功相见,更是成为了彼此的同事,一起为祖国效力。

05 妇产医学奠基人——王淑贞

大女儿王淑贞作为家里的长姐,不仅性格温婉大方,更是遗传了父母所有的有点在身上。

在祖母的教育之下,她的各种观念与当时大部分的女孩不同,她喜欢新的事物,更能接受新的事物出现。虽然性格温婉,但做的事却是一点也不“委婉”。

因为母亲去世过早,所以年幼的王淑贞便担起了照顾妹妹的重担。

但王淑贞自己又何尝不是个年幼的女孩,仅仅13岁的她就因为劳累过度休学了两年。

但也正是因此,王淑贞才将自己的目光放在了医学上。

无论是自己还是母亲都曾深受病痛的折磨,而她不想再让别人经历同样的遭遇,因此王淑贞便立志要解救深受病痛折磨的百姓。

于是在18岁时她转入了女医学校,后来成功考入清华,在毕业后也是选择了出国留学,与二哥王守融一般前往加拿大继续学习。

深造结束刚回国不久,王淑贞便也受到了侵华战争的侵扰。

因为中国地界遭到破坏,王淑贞主动与学院人员一同参加了救护伤员的工作。收治了许多逃难而来的受伤的老弱妇孺。

后来因为战火纷飞,医院也已经几乎无法维持,王淑贞便前往曾经的学校争取到修复的资金。

哪怕当时的医院早已经破乱不堪,哪怕亲朋好友都在劝说,却也依旧没有阻挡王淑贞留下来的决心。

她想了想自己最初来到这里的原因,这么长的时间她都坚持下来了,又怎么可以在最后关头临阵脱逃。

后来战争结束,王淑贞被任命为医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而她也一直追随着自己心中的方向,哪怕已经到了60岁高龄,也依旧坚持着门诊看治。

06 “中国的居里夫人”——王明贞

二女儿王明贞在姐姐王淑贞的照顾之下,养成了一副宁静而又有内涵的性子。

因为父亲王季同的严苛要求,王明贞每次外出游玩时总要提前写出一大段报纸念给父亲听,并且只有得到王季同的夸奖,她才可以出去玩耍。

在全家迁移到上海后,王明贞的学校也转到了上海教会学校。她的家族虽然不算贫穷,但父亲王季同向来是没有奢靡的作风,因而一家人都比较注重节俭。

但这所教会因为是贵族学校,导致王明贞的平庸穿着没少受到同学们的嘲笑。

每次开学当天同学们互相交换从家里带来的小零食时,从没带过零食的王明贞总是偷偷躲起来,避开这个环节。

直到第一次考试,班里对她的偏见才慢慢转变。

全科拿A,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让她迎来了第一次的掌声,也让她明白了个人优势的重要性。

注重学业与事业的想法让她的成绩突飞猛进,但也让她迎来了一个难题——婚姻。

随着年龄的增长,催婚是每个家庭都常见的现象,而王明贞自然也无法避开。在面对家里的催婚时,王明贞思考再三还是选择了视而不见。

与此同时,她将自己想要上大学,不想就结婚的想法告诉了姐姐王淑贞。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也是鼓起勇气,走向了自己的道路。

在燕京大学毕业后,王明贞一鼓作气申请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求学。

不愿给家里带来负担的王明贞一边助教,一边学习。更是赢得了许多老师的青睐。

在1940年,王明贞的一篇文章发表在了《应用物理》杂志上,直接因此获得了金钥匙荣誉奖。

回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严谨认真的作风让她赢得了所有学生的尊敬。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07 低调小妹王守黎

小女儿王守黎,因为年龄最小的原因,受尽了家里的宠爱,几位哥哥恨不得将她捧在手心,几位姐姐则是悉心照顾着她。

而在这样温暖家庭氛围中长大的王守黎也是养成了活泼开朗的性格。

但相比于其他两位对事业渴望的姐姐来说,王守黎希望的则是美满幸福的家庭。

所以在1934年与清华大学毕业后,便从事了物理学的翻译工作。

转身开始寻找起自己的“白马王子”。

本以为如此单纯的王守黎会经受许多挫折,却没曾想上天总是厚爱每一个人的。

中科院院士钱三强便是王守黎一眼便看中的男人。

在她的穷追猛打之下,钱三强也是栽进了爱情海里。

两人的日子更是过得甜甜蜜蜜,羡煞旁人。

08 “三句半”教导出八名学霸

无论是哥哥还是妹妹,这七人可以说是个个学霸。

而在询问王季同缘由时,回答却是令世人震惊不已,不免感叹:“这么简单?”

“言传不如身教,多说不如多看,尊重自我发展,少管。”这便是王季同的原话。

现如今却是多少人无法做到。

如今科技发达,人民也不会再饱受战乱之苦。可针对育儿经验方面,不少父母却是没有能够像王季同一般。

父母作为孩子最好的老师,如若父母本身就争吵打骂玩手机,又怎么能“身教”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杨振宁曾经说过: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乐趣,并重点培养。无论是谁,都只有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而如今的不少父母却是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忽略了这重要的一点。

自古以来,很多中国父母都会将自身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想法太过幼稚并不可取,但其实这种行为带来的结果往往都是不如人意。就像王季同一般,他自身喜欢佛学,擅长数学,却也并没有逼迫孩子走他自己的道路。

少管,并不意味着不去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

不压制孩子天性,最大限度地去发挥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才是“少管”的最佳解释。

关键词: 可以说是 天赋异禀 清华大学 出国留学 年的时间

责任编辑:Rex_0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