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还记得09年因身份造假,被北大拒绝的文科状元何川洋吗?后来怎样

09年秋,在经历了对人生来说至关重要的高考后,许许多多的毕业生们背起行囊,拿着一纸梦校的录取通知书,坐上了远行的列车,也有部分考生因发挥失常准备着再战一年。

此时,超常发挥与北大签下预录协议的他却重返校园,耳边传来的是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声:

“这不是今年的状元吗?怎么跑来复读啦!”

“哎呀你不知道,他家找关系托人改成少数民族的事被发现了,高考分数直接作废!”

……

他们口中的这名状元叫何川洋。何川洋听着这些话,心里却是无波无澜,仿佛早已默认的样子,也不想再与他们争辩。

那么,事情真如这些人所说的那样吗?明明有状元的潜质,为什么他家里还养铤而走险给他改民族想要加分呢?事情得要从何川洋远离家乡来到出城区开始说起。

脱颖而出,远离家乡

何川洋,出生于山城重庆巫山县的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他的父母都是体制内的公务员,父亲是招生办主任,母亲在县委。因为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这户双职工家庭当然要以身作则,不能“越界”,家里只有何川洋一个独子,他们便把所有的期望都倾注在了何川洋身上。

和其他重视教育的家庭一样,何川洋从小就被父母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小小年纪的他经常因为学习好赢得周围亲朋好友的称赞,说他是“许多家长梦中的孩子”也不为过。

父母在他心中埋下的期待和嘱托悄然发芽,何川洋很懂事,也十分争气,关于读书上学从来不让家里人费心。就这样,他在家乡顺利地读完了小学,2年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很快,何川洋成了一名初三学生,也成了年级的“学习明星”,那时候考试之后的排名制度还没有取消,“何川洋”这三个字每逢大考小考都能榜上有名。

他性格沉稳,从不张扬,别人眼里的难题在他这里都迎刃而解,自己有不懂的问题老师一点立马就通,是公认的“学霸”。

终于,中考落下了帷幕,“学霸”何川洋以677的高分斩获了全县第四,这样的好成绩自然是重庆市内主城区的高中都“争抢”的对象,著名的南开中学也向何川洋抛出了橄榄枝。

何川洋向往着更大的舞台,想在那里发光发热,书写自己的传奇,何父何母也不会让他放弃这个好机会。

所以,面对县里高中的挽留,他没有回头,而是来到了300公里外的南开中学。

南开中学是重庆市“窗口学校”,是张伯苓先生于1936年创办的,坐落于繁华的沙坪坝。在重庆市内一本率排名第一,可以说是名头响亮,是无数学子的“梦校”——来到了这里,就说明离梦想的大学近了一大步。

何川洋并没有沾沾自喜,从此自视甚高,他猛然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也没有被灯红酒绿的繁华迷住了眼。进了南开中学后,他依然坚定不移地学习,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可是很快,何川洋就遇到了学习的瓶颈。

不断奋进,收效甚微

南开中学名头响亮,认可度高,可想而知进入的门槛也十分之高,它汇集了重庆各地诸如何川洋这类的高分“学霸”,每次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要知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可到了何川洋这种层次,这百分之一的天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就算何川洋在同龄人当中已经算是智力超群了,他也不得不承认“人外有人”这种事实。到了年级前十名,何川洋的名次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没有太大的浮动了。

何川洋对此有些失落,但是他还是不断地调试好自己的心理,放下过重的得失心,不再过度执着于自己的名次,而是把自己放在了“对手”这名角色上,不管别人考得如何,只要自己每次都有所进步,那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了。

可是这件事却像一块石头梗在了何川洋父母的心里,他们眼见着儿子起早贪黑地学习却没有收到多少成效,心疼之余,也有些担忧:南开的年级前十,虽然上清北有些悬,但是上其他国内的知名学府可以说是绰绰有余了。

那在如此高强度的学习中,要是儿子心理压力大,发挥失误了呢?在南开这个高手如云的学校里,丢掉一分,就可以说是差之千里了。

何父何母不敢再想下去了。他们相信儿子的实力,可是他们谁都不敢去赌这个“万一”。一个“万一”的出现,毁掉的可能就是儿子这辈子。于是,他们到处打听着消息,琢磨着为儿子“争取”一个政策性加分。

这样,就能为儿子的未来再上一份“保险”。

很快,何川洋的父母就想到了一条“妙计”。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享受高考加分政策的有以下几类人,他们分别是烈士子女、退役军人、少数民族考生、华侨归侨子女和台湾籍考生。涉及户籍、父母身份之类都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何父何母便把目光投向了看起来“操作性高”的少数民族身份。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由于何父何业大本就是巫山县招办主任,对这其中的枝枝蔓蔓可是说是十分了解。没想到,因为工作而了解到的知识最终却为自己的儿子派上了用场。

因为利益,他也从一个被党和国家培育出来工作多年,时常教导下属要遵守职业道德的小领导,变成了在教育体系内“知法犯法‘的人。

很快,和妻子商量讨论对策后,何业大就展开了为儿子高考加分“打通关节”的行动。根据相关规定,更改民族成份的第一步,就是向县一级的民族事务主管部门申请。

对于浸淫官场多年,人脉网四通八达的何业大来说,找到巫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的万民强并不是一件难事。

有了目标,接下来就是一段时间的你来我往“人情”交易,在万民强点头后,为避人耳目,何业大让自己的妹妹何业清把相关的证明材料交到万民强办公桌上。

一家人可以说是为何川洋的民族身份东奔西走处处求人。但这一切,远在主城安心读书的何川洋并不知晓。

实际上,除了乌兹别克族以外,全国56个民族里,重庆市内就有55个,其中常住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十分可观,约每14个人里,就有1人是少数民族,这里面土家族的人口数量最多,巫山就有土家族自治乡。

由于何川洋小的时候就经常在镇里看到穿着特色民族服饰,头上包着青布帕的土家族人,正在上高一,并不了解什么高考加分政策的他,对于自己的土家族身份,并没起多大疑心。

父母也怕他知道这件事后反而有所顾虑想东想西,对于这件事,也在何川洋面前只字未提。

什么是“公平”呢?

这个概念太过宏大所以显得不那么清晰,我们都知道,有的时候,为了追求实质上的公平,我们势必会放弃一些形式上的公平。

高考中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我国高考追求的不是僵化的一刀切唯分数论,而是照顾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匮乏的教育资源的惠及更多人的“公平”。

高考制度在一天一天地完善,我们现在也出现了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新高考”,所以它本身绝不应该是某些人为了所谓的“加分”而钻政策空子的利用工具,我国是“法治”而非“人治”,一切因为侥幸心理而对规则的违反都将会受到严厉的制裁。

而在当时,何川洋的父母并未过多地考虑后果,上了这道“保险”后,何川洋父母的心终于安稳了一些。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自己费尽心机为儿子弄来的“优惠”,却成了儿子高考的那个被火包住的纸,成了改变儿子命运的“万一”。

铤而走险,东窗事发

高二分科时,何川洋选择了自己较为擅长的文科。随着年级增长,课程难度也加大,何川洋每天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断地努力着,前进着。

弹指一挥间,2009年的高考如期而至,这一天清晨,带着父母期盼的何川洋也整理好心情,来到了考场,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教室如今只整整齐齐摆着三十张桌子,静待着考生的到来。十年寒窗苦读,成败虽不能就此决定,但至少人生会因此有所改变。

说一点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但何川洋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高考的试题相较于学霸们平时的拔高训练,难度是有所放缓的,可他也不因此盲目自信,做完题目后,他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检查好答题卡上自己的作答过程,十分细致认真。

终于,最后一堂文科综合考试结束了,在盖好笔帽的那一刹那,何川洋的心中似乎有了古代将士出征凯旋,把剑重新插回剑鞘的自豪与荣耀。在高考的战场上,他已拼尽全力,接下来就是等待成绩公布的时候了。

在六月下旬,高考放榜。让人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是,何川洋以659分摘得了重庆市文科状元的桂冠,再加上20分的少数民族政策加分,他先后得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的青睐,他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

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他的班主任周斌,把何川洋班上的毕业照展现到镜头前,喜出望外,笑容足以感染屏幕前的我们。周斌的笑容成了何川洋周围人的一个缩影,何川洋苦读多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亲朋好友们都为此而激动和自豪

可是,在他们高兴欢呼的同时,一项调查也在默默地进行着:

就在这一年的6月9日,上级部门接到群众匿名反映,这一批高考学生中享受少数民族加分的人数较多,其中有人存在着弄虚作假因加分更改少数民族身份的问题。

随后发现违规修改的有三十一人。其中何川洋作为文科状元,十分瞩目,特别是他的父母还是官员,有人便提出了质疑。

很快,重庆市巫山县就发布了有关何川洋父母以及万民强等人的处理意见:他们因滥用职权违规操作,最终受到了停职或免职处理。

一场违规操作,葬送了自己的事业,也让对此事毫不知情的儿子担责,引以为傲的高考分数却被他人称为“钻空子”、“走后门”,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6月30日,重庆市教委发布公告,因为调查在高考之后填报志愿之前,这些考生并未造成加分后挤占他人录取名额的实际后果,只予以取消加分资格,高考成绩不予作废,可这并没有让何家松一口气。

2天后,北京大学也发布公告,由于何川洋存在着高考违规加分的诚信问题,即使其是文科状元,也不予录取。

这对于何家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儿子的梦想破灭了,心心念念的大学最终拒绝了自己的加入;何父何母拼搏了半生的仕途也走到了终点,大好前程硬生生地被自己给作没了不说,还殃及了即将“跃龙门”的儿子。

本应无忧无虑玩耍,真正告别多年苦读的这个暑假,对何川洋来说十分的漫长。他整日把自己关进房间里,默默消化着这一连串让自己不愿相信的事实。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时间,何川洋终于把自己从愤怒和无奈中解脱了出来,准备再战高考,不考上北大誓不罢休。

何川洋振作了起来:虽然父亲犯了错,但这一切的出发点是为了他能考上更好的大学,这绝不是为他脱罪,错了就是错了,但是自己不能就此颓废下去。他才17岁,还有光明的未来,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逃避错误。

就这样,何川洋重新回到了校园,清空所有杂念,只安安稳稳地当一名备战高考的高三生,仍然过着两点一线枯燥无味的生活。

偶尔他也会听到别人的窃窃私语,可是他不以为意:在事情刚被揭露的时候,比这些更加伤人的话他都听过,现在的争辩没有意义,有更加重要的任务摆在自己眼前——等自己再次考上北大,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就是破除谣言和谩骂的最好武器。

2010年,当何川洋再次走进考场,却有了不一样的心情。可是没关系,“神明只会给予能够克服的试炼”。你看,自己不就挺过来了吗?现在的任务就是静心,深呼吸,迎接这第二次试炼。

又是一年高考放榜日,这次,何川洋考了674的高分,稳居全县第十。不得不说去年的高考加分“风波”对何川洋还是有一些影响,可是他依然能在志愿上自豪地写上“北京大学”的代码。他终于如愿以偿,入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本硕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金融机构工作,此后就慢慢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有网友评论:何川洋第二次高考还是能进北大,小伙子实力有目共睹,其实那被父母“坑”的20分最后并没有什么用处,要是没被发现就好了,白白浪费一年时间!

其实不然,要是何川洋父母为他改少数民族加分的事情在当年没被发现,终究也是纸包不住火,如果过了几年后,何川洋像仝卓那般洋洋得意一不小心说漏嘴,再被被人举报的话,等待他的将是撤销学籍和毕业证书,自己多年的努力更是付诸东流。

而何川洋复读一年,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对心态有了磨砺,自己的眼光也越发成熟,这件事最后也成了他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也可以说是“福兮祸之所伏”了。

小结:

看了何川洋的故事,我们或许会认真的思考人性的命题。何川洋的父母因一念之差,自私的种子发芽,最后尝到了恶果的苦楚;何川洋虽然受到了命运的打击,可他从不一味地自暴自弃,愤恨命运的不公,而是重振旗鼓,最后收获了光明的未来,一颗赤子之心令人感动。

可人哪只有一面?我们不仅是恶,也是善。在我们人生遥远的路途中,或许有很多次,我们与恶意擦肩而过,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铲除我们内心善意和光芒的种子。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错误,还不断放任自流,最后酿成大祸。

各位读者对于这样的一位青年有何看法呢?您觉得当初北大拒绝他是否有点严格了呢?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南开中学 可以说是 北京大学 的少数民族

责任编辑:Rex_0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