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拾荒老人年过古稀一度成为火爆全网的热点,原因竟是一份众人眼中“难以言说”的工作——裸模。
他站在那里仙风道骨一般,胡子花白,留长的头发盘成发髻,眼神中是没有被岁月消磨得目光炯炯。
与其他老人不一样,用“特殊”二字形容他有些含糊,用“另类”二字形容他又过于张扬。
如勇士般向生活发起挑战的白胡子长发老人,身穿军绿色外衣,戴一顶有红色五角星的军帽,肩上扛着一个大麻袋,这是他穿梭于广州街道的标配。
广州怀揣了太多不属于这里的思念,又承载了太多希望与可能。
广州于你而言是什么呢?或者说你眼中的广州是什么样子的呢?
他却说“我的新生命,从75岁开始。”这是对生命的潇洒?还是对岁月的沉默?颇具争议性的话击中了无数网友的内心。
他是李继盛,他这一生趟过了枪林弹雨、走过了国泰民安,回首间却又如大梦初醒,只剩他一个人在岁月中颠沛,仿佛只有他的世界还是充满动荡。
虽然走火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级别的敏感标签,但他只是微微一笑,“能被社会关注,就感觉没有白活,就会一直做下去,做到99。”
其实很少人有勇气去触碰这个充满争议的职业,且不说体面与否,众所周知这个会更容易和颜色交易挂钩。
试问一个正处于儿孙绕膝、享受晚年的夕阳时期,他又为何有勇气来做这个?现如今的他还在坚持吗?
万事皆如意便不是生活。本是借着勇气走下去的路,一夜之间成了虚影。
当生活再次陷入黑暗之时,一个24岁的花季少女走进了他的生活,二人朝夕相伴密不可分,本以为是光亮再次照入,殊不知却是另一场漩涡的开始.....
01 英雄迟暮佳人在伴
一件军绿色外衣陪伴了李继盛数十载,如今只要一出门还是顺手拿起身上穿。
破了皱了李继盛才不在意,拿起针线缝缝补补又一年。这件衣服成了李继盛最重要的“老伙计”,对他的情谊堪比亲人,这一点毫不夸张。
对军绿色情有独钟,那是因为李继盛也曾是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把这件衣服穿身上,那是一种抵抗生活不公的安心所在。
李继盛出生于1933年,是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从懂事起就对军人充满向往与渴盼,那是一种照进男孩生命中的信仰。
16岁的李继胜带着心中早已扎根的理想,一路奋进,1949年顺利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那个年代,最大的荣耀是有机会保家卫国,正是风华少年郎的李继盛,拳拳赤子自然要立志以身报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一场维护祖国安全的抗美援朝运动开始了。
李继盛为了自己年少梦想报名前线,幸运的是被组织同意,成为志愿军中的一名运输兵。那年冬天比往年更寒冷,李继盛的心却非常火热。
大队伍一路北上,在前线展开激烈的争斗,这场战役因为有了像李继盛一样的英勇男儿,才让大后方得以安定!
战役很壮烈,李继盛在途中不幸腿部中弹,当时牺牲的战友压倒在他的身上,以至于他险中成功求生。后来李继盛回忆,“一个营的人全部伤亡,就剩我们四个人,我是其中之一。”
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李继盛的晚年却是闻者嘘叹。早已年过古稀的李继盛,一个人在广州生活。那时过年,家家户户团圆夜,而等待李继盛的却是没有年夜饭、也没有陪伴。
“老人”这两个字没有偏旁部首,仿佛已经预示一切结果。即使身体有归宿,灵魂也未可依。而李继盛这一年无可依,更无归宿。
或许他早已习惯这样的孤独,也曾希望会有一束光能够激起平平无奇生活的波浪。他期待着儿女的到来,期待着生活的变向。终于有一天,他等来了,但却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李继盛如往常一般穿梭于街道小巷,路过菜市场时发现了一个人,走近一看竟是个被冻得频频发抖的姑娘。
即使李继盛的生活已经一团糟,但忍不住想要帮一把。或许这正是当兵之人刻在骨子里的侠义,见不得眼前的人遭受苦难。
李继盛将姑娘带回了家里,并给她端来一些简单的饭菜,填饱肚子。姑娘很感激李继盛能够给她一个温暖的存身之地,毕竟广州的冬天并没有那么和煦的风。
姑娘今年24岁,小时候不小心被人拐卖到不知所名的山区,自己懂事后拼命往外逃,终于再一次成功逃出来了,废了好大劲找到了亲生父亲。没有想到亲生父亲根本不承认自己有个这么大的女儿。
要再次回到山村吗?姑娘当然不肯,只能在广州流浪,孤苦无依的她露宿街头,这才让走街串巷的李继盛遇到。
这个姑娘的出现在李继盛看来,是一份特别珍贵的新年礼物!
由于两人同病相怜,这让李继盛对这个姑娘更加的关心,有了年轻人的陪伴,李继盛的生活多了一丝生机。
两个人如同亲爷孙一样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日子也过得格外舒心,这也让李继盛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
好景不长,本该是安慰温暖的爷孙生活,没想到被“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李继盛儿女们知道了后,急切地频繁打电话给他。
满嘴都没有一句好话全是数落,“怪不得不往家里寄钱了,原来在外面养了一个小女友”,字字句句不断打击着李继盛的心。
李继盛为了这个善良姑娘的未来考虑,两人商量了一下,然后送走了姑娘,这段跨越血缘的亲情就这样在新闻乌龙中结束了。
李继盛如今年龄越来越大,为何不在子女身边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反而在他乡孤单流浪?为何子女一上来就恶言相对,难道就如此水火不容?
02 子孙成群无缘绕膝
1953年,李继盛以一名抗美援朝战士的身份复员回到家乡,这使他的大名传向了十里八乡。年轻的李继盛格外英俊,又有军人气质加持,令家乡的姑娘们纷纷芳心暗许。
生活美满,岁月静好,一对年轻的小夫妻过着自己幸福的小日子。当时号召人们多生多育,小夫妻也将生育提上日程,不久就迎来了一群孩子们——5个儿子、3个女儿。
8个孩子,数字多有福气,有男有女,令人羡慕。李继盛的生活也因孩子的到来变得热闹。
当时沉浸在为人父的喜悦里,他并不会想到这些孩子究竟给他带来的是福气?还是劫难?
李继盛将孩子们拉扯大,又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成家立业,虽然孩子们也没有那么多雄心壮志,但也算是幸福,这让李继盛也很欣慰。
尤其是第三代呱呱坠地的时候,这让李继盛感觉自己的生命得到了传递,这是为人祖父的快乐。
随着子女小家的生活步入正轨,与李继盛的交流也越来越少,没有人有时间再和李继盛去谈论那些故事。
而让子女对李继盛把事做绝的契机却是一个正在制作的鼠药。李继盛为了帮助子女更好地抚养下一代,这位伟大的父亲即使年过半百,依旧勤奋工作。
李继盛将制作好的鼠药拿去卖,而在此期间不幸中毒,陷入昏迷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最后,服用解药三天才得以缓解。
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李继盛,虽然各项体征都正常了,但是留下了腿脚不利索、记忆减退的后遗症。
孩子生活本就没有太大起色,一直以来都是靠李继盛工作接济,如今以来在子女眼中这样的一位父亲自然不能够“雪中送炭”。
本就不愿意赡养父亲的子女,更有了借口嫌弃。
李继盛心下却对子女仍抱有一丝期望,觉得自己还能干,生活很难不能拖累已经成家的子女。几经辗转各地讨生活,留老伴在老家,时不时寄点钱给家里。
即使这样,李继盛还是和自己的孩子越走越远,双方犹如隔着一条鸿沟。在此间发生的事,更进一步催化了这股微妙的情感,一把将李继盛推向亲情之外。
老伴走后几年,李继盛因为年纪大了再次回归故里。这次也让他彻底明白了,他这辈子是无缘享受其他老人儿孙绕膝的幸福了。
李继盛来到三儿子家,想象中的其乐融融并没有到来,三儿媳妇的种种行为让李继盛在家安度晚年的期盼陷入了谷底。
吃饭时,李继盛上了年纪反应慢会遭嫌弃;没有按照三儿媳妇的生活节奏,被嫌邋遢,有一点不满,就直接数落,完全不想李继盛是他们的老父亲。
这些年李继盛多次接济三儿子一家,如今已经盖上了二层小楼房,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发展,这美好的一切与李继盛没有一点关系,
李继盛下一步想去四儿子家,四儿子境况远不如三儿子家富裕,一直都占着李继盛的当兵津贴。
李继盛对于四儿子花着他的津贴贴补家用,不主动提出赡养的行为都未感到心寒。到如今这个地步,李继盛还是像一个老父亲一样,心疼着自己的四儿子,“不能再去给四儿子增加负担了”。
风烛残年,8个孩子,如今却没有一个安身之处,有亲情的河南故里到头还不如无根的广州新乡。
含辛茹苦将他们拉扯大的老父亲,抛下不管不顾真的良心可安吗?难道李继盛辗转广州去做“裸模”不是被他们推着走的路吗?
03 独自南下小有名气
李继盛去广州,也只是当时被儿女所迫急着走出家门,恰巧听说大部分河南老乡,都会选择去广州。
广州远在南边,李继盛身上没有多余的钱来支付南下的车票,只能一路乞讨走到广州。
李继盛能顺利走到广州,全靠着小时候学下的一点古文知识。
虽然年纪大了,也有记忆缺陷,但仍旧将混江湖的技能犹记在心,随口就能说上三两句顺口溜,“这一两天我没来,听说掌柜的发了财,掌柜发财我沾光,您吃饺子我喝汤。”
会说俏皮话的李继盛,这让他不管走到哪里都饿不着渴不着。
或许是上天关闭了亲情门,给他开了灵嘴路,靠着这张会说的嘴,遇见的人也道:确实有趣。李继盛终归是一个生存技能满点的人,在外漂泊虽孤苦却舒心。
李继盛背着一个不大的黑包,在广州走街串巷过着拾荒的日子,累了坐在街边也会和路人唠上两句。
广州注定与李继盛有着难言的羁绊,李继盛在捡垃圾中遇到了人生最后一站过程中的小贵人。
小贵人是广州美院的学生,再一次采风中撞见了李继盛。李继盛的体形神态以及那如刀刻般的干净利落的皱纹,深深吸引了这位学生。
当李继盛知道自己可以拥有单坐着就可以赚钱的机会,他格外兴奋,“广州果然遍地是黄金。”
李继盛开始了他当名模的生涯,考虑到他的情况,给他安排了一间宿舍。李继盛终于结束了拾荒的生活,还能有一小时5元的报酬。
一开始,李继盛觉得坐着把钱挣了是一种幸福,时间一久,也明白了保持一种姿势长时间不动是一件劳累的事情。
后来所挣的钱并不能保证他的日常开销以及儿女的需求,院方建议他可以挑战下“裸模”,这种人体模特相较而言挣得是比较多的。
李继盛并不能接受这种“袒胸露乳”的工作,但经过多年的走南闯南,他的思想也变得更加开放。
艺术面前没有性别禁忌,也想鼓起勇气试一试,“自己这把年纪,也已经有过体面,好好活着很重要,那么让人看着好好活着更重要。”
第一次,众目睽睽,李继盛光着膀子站在学生画架中间,心底里还是很难为情。随着次数增多,李继盛对这份工作也能做到游刃有余。
李继盛在美院的这段时间无疑是快乐的,学生们和老师们都非常尊重,还有一群人听自己讲述那些战场上的故事,没有人会嫌弃他麻烦,更没有人嫌弃他话多。
美院的学生们成为了李继盛晚年期间的一份舒心,在这里工作虽然每天的身体会些许僵直,但李继盛可以在这里获得那份家人提供不了的尊重与价值。
正因如此,李继盛的“裸模”事业一干就是20年。
李继盛当裸模的故事被学生们传遍艺术圈,他也成为圈内人人皆知的“裸模”老师。
家乡的子孙儿女知道这件事后,不以此为荣反以此为耻,却还理所当然地花着李继盛寄回去的钱,还住着用这些钱盖的二层小楼!
李继盛年纪到了,美院考虑到身体因素,不能再继续“裸模”的合作,河南故里也是有家不能回。九十出头的李继盛该何去何从?
04 六亲不认独自逍遥
不能从事“裸模”工作的李继盛,一时断了自己的经济来源,只能重操旧业继续拾荒。
曾经那些画过李继盛的学生,在得到“裸模”老师凄惨的境况后,纷纷来到他的住所,来看一看这个老人。
李继盛在自己的住所看到那些熟悉的脸,一时间老泪纵横,他亲自抚养长大的孩子为什么不会像学生一样关心他的冷暖呢?
李继盛道:“外人比亲儿子对自己强,在广州生活更加快乐。”
他也没有想到,如今他的孩子对他六亲不认,“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喜来有人愁,有钱能团圆,没钱两分手”多么心痛老父亲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幸好李继盛曾有幸来过美院,幸好能遇见一群赤子之心的学生,结下了善缘修成了善果。
很多大学生不仅会经常带着李继盛的肖像画作来看他,还会为他装修房子,为他送一些新的衣服,甚至还有送钱的...
虽然现在的李继盛没有家人陪伴,但也拥有欢笑与温情。如今在广州李继盛的小房子虽小,但也干净温暖,家具简单素朴。
即使岁月待李继盛并不温柔,但却送来了一缕春风,让他的晚年不难过。
现在89岁高龄的李继盛每天都会做三件事:抽烟、喝酒、听豫剧。河南毕竟是李继盛的故乡,狐死首丘,代马望北,透过豫剧看一看那成长的故里。
李继盛现在有了一个喜好,就是将关于自己的画作和报道收集起来,闲来无事翻一翻。李继盛也骄傲的和人讲:“我去小洲村逛时,看到里面的很多画室都有我的像,木刻的、雕塑的、都有。”
别看李继盛年龄大了,但身体非常硬朗,眼不花、耳不聋,天天都要抽一包烟、喝半斤二锅头,在家闲不住出去一溜就是半天,独自一人也乐得逍遥。
有人也问过李继盛,以后怎么过呢?
李继盛回道:“以前过了很多好日子,如果将来有一天,真要孤独老死,我也能接受,何况,还给艺术做了贡献。”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多方压力接踵而来,诸多恩怨也该随岁月消散,趁父母康在莫让孝顺成了遗憾。
李继盛这后半辈子,南下过出过国,见过世界做过自己,无惧世俗眼光,活出了另一种道路。
虽人在异乡,但从未放弃过生活。他曾是上过战场的真英雄,更是见过生活苦难仍旧热爱的勇士!
命运若给你带去了苦难,你是否会有勇气做出如他一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