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北大博士失联后20年,母亲病危仍拒不相见,亲哥一语道破真相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在孩子眼里,父母是人生伊始的精神导师,有的孩子可以被亲情救赎,一生都将父母视作精神上的支柱和坚强的后盾。

但是有些孩子,却一直在努力逃离父母所制造的黑暗漩涡。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主人公,就是后者。

忘恩负义的不孝子

王永强于1969年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个贫穷山村。

出身寒门的他,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始终刻苦读书。

后来考上了苏州大学,并且一路读到了研究生,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学历了,但是王永强并没有停下求学的脚步。

他考取了中科院的博士,最后在北大读了博士后,站上了学历金字塔的最高点。

这样的一个寒门贵子,“鸡窝里飞过个金凤凰”式的孩子,足以让中国大多数家长羡慕。

但是王永强在父母口中,这个孩子却是一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据王永强的父亲说,王永强已经抛弃父母,出国20年都毫无音讯,从不给家里打电话,不给父母养老,甚至连他的母亲病危,他都不回来看一眼。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有记者去采访王永强父母时发现,他们住的地方十分破旧。

周围邻居大多都是几层高的楼房,而王家还是早年间的土砖房,屋里光线昏暗,唯一的一件家电就是一台彩电。

王永强的父亲说,因为常年潮湿,彩电经常出现闪屏,雪花,基本报废了。

既然王永强在二十年前已经是博士后,为什么他的父母的生活条件还这么差呢?

要知道,在当时博士后是国内稀缺的人才,工资待遇方面肯定不会差,怎么会对于父母的贫苦无动于衷呢?

王家两位老人说,20年来,王永强不仅不给他们提供生活费,连一个电话也没有打过。

随后,王永强父亲拿出了自己的病历本和医院的各种收据给记者看,并说道,他和老伴早已久病缠身。

除了王父患有高血压、结石、坐骨神经痛以外,王母更是病重沉疴,甚至到了病危的地步。

家中的大儿子也有胃窦炎,并因为小儿麻痹症一直没有工作,至今没有成家。

整个家全是吃药的病人,而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是房子后面猪圈里的猪和家里的几亩水田。

说着说着,王父忍不住流出眼泪。

他说,此刻最希望的是找到小儿子,希望媒体能帮忙。

王永强遭到口诛笔伐

这件事经过媒体的报道后迅速发酵,很快,王永强成了很多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有网友说:“学历再高,人品不好有用吗?”

看到媒体的报道后,很多人感慨:“仗义每作屠狗辈,负心尽是读书人”,王永强这书真是白读了。

一时间,“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被很多人提及起来。

很快,有人找到了王永强的所在地。

已经年逾五十岁的他目前正在美国硅谷当工程师,年薪十万美金,是妥妥的美国中产人士。

这样一个生活条件并不差的人,怎么会对自己的父母如此无情呢?

记者联系到了他并告诉他母亲病危的事,质问他为什么会对父母如此绝情时,王永强只是淡淡说了一句,

“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不会回去。”

这个回答让很多网友大为光火,认为王永强一入美国籍,就数典忘祖,抛弃了传承了几千年的孝道。

看着在镜头前哭诉的王父,和病在床榻上,喃喃说着想见儿子的王母,很多网友对这对年迈贫困的老人感到无限同情。

可是,事情很快就得到了反转。

王永强的哥哥看到了很多网友对弟弟的评价,站出来对媒体说,

“你们都误会他了,其实我弟弟对这个家付出很多,他只是寒了心不愿意再回来了。”

这番话令记者大吃一惊,在王永强哥哥的娓娓道来中,我们知道了这个北大博士后不为人知的辛酸一面。

一个孩子的艰苦求学路

1969年,王家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

这个家庭十分贫困,老大是个女儿,老二是个一出生就得了小儿麻痹症的男孩,老三王永强是这个家里唯一健康的男孩。

所以父母对他期望很大,可以说,父母认为这个家翻身的希望基本就靠王永强了。

王永强的家中靠务农为生,家中种了几亩水田。

但是靠卖粮食,根本就负担不了三个孩子的日常开支。

再加上王永强的哥哥看病花了家中不少钱,除了平时靠父亲走街串巷卖老鼠药添补点家用外,这个家再没有别的进项了。

在王永强小时候,家里就是靠借钱过日子,王永强读小学,初中的学费,都是母亲向亲戚们借来的。

好在王永强很聪明,学什么都很快,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父母有时候经常会因为家中的农活儿让王永强请假,但都被王永强拒绝了。

后来他的小学老师说,王永强上学期间一次课都不曾落下,即使生病了也坚持学习。

但在闲暇时,王永强也会下田捉黄鳝、泥鳅之类的去换点钱,减轻父母的负担。

因此王永强平时除了在学校,就是在田间地头,到了暑假,王永强就推着跟同学借来的自行车,走街串巷卖冰棍。

就这样,靠着父母和自己攒的钱,王永强一直读到了高中。

但这时,王永强的父母却一直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

一直和他说,谁家的儿子出去打工赚钱了,房子早就盖起来了,谁家的孩子读了十几年书,最后还是去广东打工,白白浪费了家里许多钱等等。

但这些话并没有影响到王永强,他对书本的知识和对老师的信赖,要远远胜过父母施加给他的压力。

但是王永强的姐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初中还没有读完,父母就让她出去打工。

而他的哥哥因为腿脚不便,父母就让他留在家中。

在王永强高中毕业那年,父母劝说他外出打工,王永强没有理会父母,在二十岁那年就参加了高考,并且成功考上苏州大学。

一般的父母收到孩子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会喜笑颜开,甚至大摆筵席庆祝。

但是王永强的父母却不一样,当他们看到儿子的录取通知书时只有愤怒。

王永强只顾着收到入学通知的喜悦,却没有注意到父母的情绪。

在他问父母要一部分学费时,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读书有什么用!不如出去打工!”这是王永强听到的最多的话。

在王永强再三表明自己一定要上大学后,王家父亲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上大学可以,但是不能再问父母要一分钱。

王永强同意了,并且第二天就出去打工——挣自己的学费。

从此以后,无论是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后,他都没有再问父母要过一分钱。

在大学里,王永强勤工俭学,卖电话卡、做家教、摆地摊、发传单,所有能够赚钱的方法他都试过了。

在学校里,王永强刻苦用功,高中时养成的学习习惯一直沿袭到了大学,每年的奖学金他都没有落下。

就这样,靠着奖学金和打零工挣的钱,王永强度过了本科四年。

而他的父母,听到他还有奖学金这笔收入后,便让他寄钱给家里。

王永强也只能从自己的伙食费里,省出一部分寄给父母。

大四那年,王永强考上了研究生。

因为国家对研究生每年都有一些补助,王永强的生活比以前轻松了一点。

他想喘一口气,偶尔也像他的同学那样,出去逛逛公园、喝杯饮料、看一场电影什么的。

在科研遇到压力的时候,他也渴望能歇一下,得到排解。

因此,在和父母的聊天中,王永强隐瞒了自己补贴提高的事,还是按照之前大学的标准给自己父母寄钱。

但是同村的一位大学生,在一次和王永强父亲的聊天中,用羡慕的语气说,

“王永强考上研究生,有国家奖学金,还不少呢!”

王家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马上打电话给王永强,并质问他是不是隐瞒了奖学金的事。

王永强只好承认,并且答应每个月多寄钱,确定好金额后,王家父母这才作罢。

除了要钱,王家父母说得最多的,还是要王永强找工作。

对此,王永强依旧没有听,他还想去往更高的高度。

研究生毕业后,王永强考上了中科院的博士。

这件事很快传回江苏老家的村里,王家居然出了一个博士,这在九十年代的农村来说,不亚于是一件大新闻。

然而,在王永强考上博士的事情传开之后,亲戚朋友却纷纷来请他家帮忙,比如借点钱或者给某个亲戚的儿子找工作什么的。

好面子的王家父母都一一应承,然后一通电话打给王永强,让他去解决这些事。

王永强和只有小学文化的父母解释过;博士只是一个学历,并不是什么能赚快钱的金疙瘩。

尽管如此解释,王家父母依旧隔三岔五打去电话,让王永强不堪其扰。

不参加自己婚礼的父母

虽然父母让王永强忧思不断,但是女友却给了他无限快乐。

在中科院读研期间,王永强也迎来了自己的爱情。

他和学校教授的女儿恋爱了,两个人平时一起做实验,探讨论文。

因为有共同的话题,久而久之就走到了一起。

女孩很喜欢王永强身上的淳朴、坚韧、睿智的气质,而教授对于王永强的学术能力也十分满意,便同意了两个人的交往。

由于当时的王永强也三十岁了,考虑到自己也不小了,就提出了和女友结婚的想法。

在经过女方父母的同意后,两个人敲定了婚期。

当时的王永强没车没房,而女友家境富裕,在看到对方父母一点都不嫌弃自己的家庭条件时,王永强对女友一家很是感激。

随后,王永强给父母去了电话,并告诉了自己要结婚的消息和婚礼的日期,让他们来北京参加。

王永强的父母先是反问,为什么不在老家办婚礼,家里亲戚朋友也可以参加。

王永强解释,因为妻子一家的亲戚朋友,加上自己的老师,同学等等人脉关系都在北京。

如果选择在老家办,那么一路上舟车劳顿不说,住宿安排也很困难,因此还是想让父母来北京参加。

没想到,王永强的父母在听到这番解释后却说,

“他们来江苏不方便,我们去北京也不方便,你汇款一千元回来做路费,我们就去。”

在1999年,一千元还是一笔很大的数目。

王永强因为婚礼酒席等一系列费用,已经将储蓄用得所剩无几。

听到父母这样说,他感到非常寒心。

父母不仅不对儿子找到人生另一半表示祝贺,而第一反应却是要钱。

他对父母表明,自己已经没有钱了,但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场合,希望他们能到场。

王永强觉得,如果父母尊重儿子,尊重儿媳妇,那么就算借钱,也会去参加儿子的婚礼的。

可令王永强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竟然真的没有来。

在婚礼父母致辞的环节,只有女方父母上去讲话,妻子的脸色也不怎么好看。

来参加婚礼的同学,教授问起王永强的父母,他只好尴尬地说:“家里有事。”

婚礼结束后,王永强冷淡了父母一段时间。

面对父母再一次要钱的请求,他选择了无视,这在他三十多年的人生中,算是第一次与父母对抗。

王永强在求学的路上,得到过很多人的赞赏和鼓励。

有时候是来自高中的校长,有时候是大学的讲师,研究生的教授,以及各个阶段同学的称赞。

但是在父母的嘴中,王永强没有听到过半句对他学业的赞赏。

他认为父母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工具、一个提款机;自己像一个血包,源源不断地像父母输送血液,仿佛永远也没有尽头。

因为拒接自己的电话,王永强的父母坐火车,一路打听到了王永强的学校。

当初的婚礼父母没有来参加,但是为了要钱,自己的父母却能一路赶到学校。

这让王永强再一次确认了,自己在父母心中还没有钱重要的事实。

一进中科院的大门,王永强父母就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和保安、门卫哭诉自己养育儿子多么多么不容易。

没想到他有了媳妇忘了娘,就不再联系父母,电话也不接。

诸如此类的话语一直不间断地吐出,让周围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很快,这件事传到了正在做研究的王永强耳朵里。

他赶紧跑去校门口,看到了人群中哀嚎的父母,恨不得把头埋到地下去,他走上前把父母带走。

在往住处走去的途中,王永强听到了身后传来的议论,“没良心”“不孝子”等字眼传到了他的耳中,他没有辩解。

最终他答应以后不再拒接电话,每个月按时寄钱,这才安抚好了父母。

送他们上了火车后,王永强面对被风言风语连累的妻子,诚恳道歉,并表示自己父母以后不会再这样做了。

妻子认为王永强父母的吵闹,只是因为生气儿子不给他们打电话,并不知道寄钱的事,因此也就原谅了王永强。

但这件事让王永强有了出国留学的想法。

他知道只要自己在国内,就会被父母找到,然后继续无休无止地被父母压榨。

于是在博士毕业后,他和妻子提出了去日本留学的想法,妻子欣然同意。

不久后,王永强拿到了日本某大学的offer和奖学金,只需要自己负担机票和生活费。

王永强的妻子知道他没有什么钱,便承担了大部分的费用,不想给他增加压力。

到了临出国的前一个月,他告知了父母自己去日本的事,没想到父母反应十分激动,说什么也不让王永强出国。

对此王永强只好撒谎说,去了日本能赚更多钱,比留在国内多得多。

他的父母这才没有说什么。

到了日本后,王永强本以为接不到父母的电话,自己就可以安心做学术。

没想到父母托人给他发电子邮件,各种催问要钱。

看病动手术的钱,婚丧嫁娶随份子的钱,都向王永强张口。

王永强用来做生活费的积蓄,很快就在一次次的转账中所剩无几。

最后他只好厚着脸皮开口问妻子要,妻子疑惑不解,“你不是有几万块吗?都花哪儿了?”

王永强只得和盘托出。

在得知王永强十几年来一直给父母汇钱,甚至把自己留学费用也搭进去了的时候,妻子终于受不了了。

在她看来,王永强的背后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家庭,她选择和王永强离婚。

王永强妻子出生在北京的中产家庭,父母都是教授,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她的人生几乎没有吃过苦。

嫁给王永强后,生活质量下降许多不说,还因为王永强父母到学校大闹,让她和她父亲被人议论。

最令她忍受不了的是,王永强对他父母盲目服从的态度,让她看不到和王永强婚姻幸福的可能。

最后王永强中断了留学,和妻子离了婚。

这一次,他下定了决心:去一个父母永远也找不到他的地方,再也不回来。

回国后,王永强表面上没有表现出对父母的不满,但是内心已经对父母产生厌恶心态了。

他依旧寄钱给父母,并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后。

逃离父母的计划

在北京大学,王永强完成了求学生涯中的最后一站,他的学历已经到了最顶峰。

王永强父母也问同村人,博士后后面还有什么要读的吗?

当知道王永强不会继续“当学生”时,王家父母非常开心,儿子终于可以找工作了。

在王永强父母看来,王永强学历这么高,以后的工作肯定收入非常高,到时候寄回去的钱也会更多,自己和大儿子的后半生算是有保障了。

王永强也猜到了父母的想法。

在北大读博士后期间,他确实收到了很多公司和大学向他抛来的橄榄枝。

二十世纪初的博士后并不多,王永强如果留在北京,发展也是很不错的,北京有他的同学、老师,可以说人生大半个关系网都在北京。

但是王永强却没有考虑国内任何一个工作机会。

他明白,就算找到了好工作,自己的一生也是被父母捆绑。

父母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如果哪天没接电话,或者钱给少了,让父母不满意了,他们会找到他的公司,在那大闹一场。

王永强无法想象让领导,同事看到那种场景是什么样的感觉。

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也很在乎面子的人,这是他的软肋,而父母并不会考虑他的软肋。

终于,王永强在美国的师兄,给他介绍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工作机会,王永强如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般。

在毕业后,火速买了机票飞往美国,此时王永强的父母还丝毫不知情。

他们不知道,从这一年以后,他们再也见不到小儿子的身影了。

一个月后,王永强的汇款信没有如期寄来,王家父母打了他在北京的电话,也是无人接听,他们这才慌了神。

他们托人四处打听之后才知道,儿子早已不在国内。

王永强父母以为儿子又是和上次一样出国留学,肯定还会再回来。

一直到两年后,儿子依旧毫无音讯,他们才相信,儿子是真的“消失”了。

王永强在美国两年后拿到了绿卡,然后回国注销了中国的身份信息。

他换掉了所有的联系方式,之前的手机、电子邮箱,通通作废,只有几个在国外的朋友知道他的联系方式。

王永强以为,自己这次终于可以摆脱父母了。

没想到,20年后,父母还是利用媒体找到了大洋彼岸的他。

已经50岁的王永强在电话那头表现了自己对待父母的冷淡态度:不回去。

后记

这下真相大白了,在得知此事背后的隐情后,很多人对王永强的做法表示理解,他的父母确实有些过分了。

但也有人说毕竟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无论如何也不该割舍。

其实在王永强冷淡态度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他对父母深深的失望,如果不是父母步步紧逼,他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王永强的遭遇是一个悲剧,这也为人们对家庭关系的构筑做出了警醒。

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只索取不付出,而是要互相奉献,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

关键词: 中科院的 亲戚朋友 口诛笔伐 出国留学

责任编辑:Rex_0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