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

走近冬奥|冬奥“三金王”滑向“新赛道”——专访中国短道速滑名将周洋

新华社长春11月25日电 题:冬奥“三金王”滑向“新赛道”

——专访中国短道速滑名将周洋

新华社记者王昊飞、王帆、周万鹏、许畅

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发生了两件对中国冬奥史影响深远的大事:叶乔波赢得中国首枚冬奥奖牌,短道速滑成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那一年,在与这座法国城市几乎同纬度的长春,周洋还不满1岁。没有人会想到,中国在未来26年夺得的13枚冬奥金牌中,有10枚与短道速滑有关,有3枚与这位襁褓中的女婴有关。

与往届赛会同期相比,目前30岁的周洋虽不再有备战比赛的紧张,却依然在为推广冰雪运动而忙碌。正滑向“新赛道”的周洋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期待中国冰雪健儿能在家门口发挥最大优势,实现为国争光的梦想。

夜幕降临,长春市滑冰馆灯火通明。一群六七岁的学员穿好冰刀,被家长扶到冰面上。场边,周洋不时提醒着动作。“宝贝,滑完这圈来喝口热水!”一位家长喊着。一名学员摆摆手表示还要再滑一圈。“希望有更好的传承,有更多的人参与短道速滑。”周洋看着小小的身影们说,虽然自己创办的俱乐部仍处筹备阶段,但这些年她手把手指导的孩子已不计其数。

“现在的孩子和我小时候相比,已经没有人在半夜上冰了。”周洋回忆,她8岁时因为跑得快被体校教练相中练速度滑冰,但条件有限只能在室外练习。“天太冷,我爸心疼我,后来就让我改练短道了。”她说。虽能进馆练习短道速滑,但业余队训练要给专业队让路——上冰不是深夜就是凌晨。当时,父亲每天骑摩托车行驶7公里接送她,她时常趴在父亲背上打盹。“每次出门,我妈都担心我摔下来。”周洋说。

看着场地内滑过的小学员,周洋感慨,近年来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下,无论冰雪氛围还是硬件保障都有巨大改善。“训练器材都是现在最先进的。”她说,教课的时候,有的孩子会让她眼前一亮。“有个练过轮滑的小女孩,我都不敢相信她是第二次上冰,耐力特别好。看着她我就说,中国短道速滑长距离项目有希望了!”她说。

长春市滑冰馆看台墙壁上,一幅巨大照片格外醒目,它摄于2010年2月20日。那一天,18岁的周洋在温哥华冬奥会夺得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冠军。之后,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卫冕,累计三金入账,使周洋成为中国冬奥史上夺得金牌数量第二多的运动员。

就在那张照片拍摄的4年前,周洋第一次入选国家队,是当时队里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当时出国比赛,国外选手都不认识我。就是努力做好自己。”她说。4年后,冬奥赛场这张“生面孔”让人记住了。

“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奥运冠军,我太期待那场比赛了。”周洋谈起首次冬奥之旅仍激动不已,忆及接下来的两届冬奥经历也充满感慨。温哥华连夺两金后,伤病折磨和心理压力一度让周洋的竞技状态跌入低谷。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踏入索契冰场,最终上演教科书式“逆袭”完成卫冕。在平昌虽然没能完成1500米三连冠,但成为中国冬奥史上第二位开幕式女旗手的她坦言“就像夺得金牌一样高兴”。

平昌冬奥会之后,周洋从短道速滑转项到速度滑冰,脚下的赛道从每圈111.12米变成了400米。“经过深思熟虑后想试试速度滑冰,自己更多是以放松的心态去挑战一下。”她说,“但是年龄大了再加上伤病,很难再有突破,有遗憾也正常,只会让我更爱这片冰。”

始建于1996年的长春市滑冰馆,有周洋儿时的记忆,有几代长春冬季运动健儿奋斗的印记,更有中国冰上运动的未来与希望。长春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聂玉江评价:“周洋的成长,是对长春冰雪体育事业发展的诠释,是中国体育人为实现体育强国梦想的体现,必将激励一代代运动员。”

北京冬奥会日益临近,“三金王”虽已无缘赛场,却仍在努力滑向“新赛道”——担任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滑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继续在吉林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中担任公益教练,创办自己的滑冰俱乐部,到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任教……角色不少,但助推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主线不变。

“完全是一个大转变。从小生活在运动队,除了训练不用想其他的事情。但现在发现,很多事情以前没做过,需要重新学习、四处请教。好在我有一颗大心脏!”她说。

对这位冬奥“三朝元老”来讲,最近一次冬奥记忆最难忘的时刻就是以旗手身份进入开幕式现场。她祝愿,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中国旗手能带着为国争光的使命,举起国旗一展中国体育代表团风采。

关键词: 短道速滑 北京冬奥会

责任编辑: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