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公告称,将由各区教委组织面向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的暑期托管服务。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确定托管服务承办学校,学生以就近的原则参加托管服务。暑假托管服务内容包括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开放图书馆、阅览室,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等。不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适当收取费用,对家庭困难学生免收托管服务费用。
而在北京之前,上海、武汉、苏州、无锡等地也有类似部署。暑期托管班因此而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关于暑期托管班,究竟在讨论什么?角度不同,自然有着不同的关注点。
学生们感叹,假期未到,“第三学期”已来?家长们担心,孩子在托管班里能学点啥?教师们则疑惑,自己的寒暑假是否还在?也有人质疑,托管会不会成为变相的培训?
冒出这么多声音,看来核心问题是需要厘清托管班的功能定位。
在孩子们的假期,代替家长提供一种公益性质的看护服务,这应该是托管班的首要职能。所以,武汉市暑假社区托管项目是围绕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艺术美育教育、成长教育等方面开展社区托管服务,此次北京也要求不得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
易言之,托管班首先要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其次是要和平常的课堂学习划清界限,开展一些文体活动,通俗来说就是“玩好”。把握了这两点,实际就与人们印象中的校外培训拉开了距离。
也许有人会奇怪,仅仅为了安全,让孩子们“玩好”,大张旗鼓地举办托管班还有什么必要?
一项调查可以回答这个疑问。
暑假来了,很多家长都给孩子报了培训班,原因何在?南都教育联盟日前发起了一项相关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将近六成家长是为孩子“培养特长与爱好”,41.23%的家长则表示,由于上班,担心孩子在家没人照顾,因而选择了报培训班。
41.23%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在家没人照顾,所以选择了培训班,证明市场对假期托管班有着巨大的需求。
有些家长也许会对托管班不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不满,其实这正是托管班的特色所在。对身心处于发育期的小学生来说,如果能够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借此培育健全人格,远比单纯地灌输知识重要得多。
由于各地的托管班均属自愿报名,所以开展假期托管并不等于取消孩子们的暑假。但假期托管这种形式难免会对学校和老师带来一定影响,因为其中牵涉到管理成本增加的问题。
消除这种担心,社会化是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毕竟从根本上说,既能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又能让孩子们“玩好”,可以履行这两项职能的,不一定只有学校和老师。
教育专家认为,“如果依托社区、学校外部资源以及志愿者开展托管服务,那暑期托管将具有更多的社会属性”。给假期托管班赋予社会属性是好是坏,不妨交由实践去验证。
责任编辑:Rex_01